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基本原则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教师权威的特性和构建的基本原则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主题:基本原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8

教师权威的特性和构建的基本原则,本文是基本原则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基本原则和特性和教师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论文网教师杂志教师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徐丽霞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摘 要:教师权威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断受到时代语境变迁和代际关系变化的挑战,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变化逻辑和发展特性、发展原则.教师权威不是先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树立动态的权威观.而且从根本上说,高校教师权威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权威;时代语境;代际关系;变化性;开放性;交往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68-03

近些年关于教师权威问题的研究是学界的一个热门关注点,综观这些研究,就会不难发现多数研究都指向一个维度:教师权威在今天“弱化”“式微”,甚至,许多学者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失落”“丧失”“消解”的论调,并与之相对应探讨教师权威的“重构”“重塑”“重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脱离了对教师权威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归纳总结,脱离了时展背景的支撑,笼统地论断教师权威的“消解”是有失深度和过于偏颇的,因为教师权威有其自身的内在变化逻辑和发展特性、发展原则,它不是先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树立动态的权威观.

一、客观与实际: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教师权威不仅被视为一种权力,与教师所处的职业、地位相关,也强调教师所拥有的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它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信服、认可、接纳而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1].关于教师权威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的权威、人格感召的权威、法理的权威.后来的学者克利夫顿和罗伯兹根据韦伯的三类型说将教师权威概括为两种类型: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其中制度权威又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个人权威又包括感召力权威和知识权威[2].现在人们普遍沿用的教师权威类型的划分就是以克利夫顿和罗伯兹两人的分类为主.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认为传统的、法定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是外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教师文化和有关教师权利的法律条款;而感召的、知识的权威则源于教师个体的素养,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是由教师个体素养高低所决定的[3].制度性权威主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也就是说,教师权威以社会赋予的传统的、法定的权威为物质基础和前提,同时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素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权威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到冲击和挑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构建、平等的课堂氛围,使教师制度权威受到挑战.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以及大众传媒和书籍的普及,使得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彻底改变了教师对知识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状态,使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状况,有些人提出了教师权威消解的论断.

事实上,教师权威是不可能完全消解的.因为权威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方面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所认为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必须是一种权威性活动[4].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教学秩序维系的有机环节和必要机制.教师权威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协助各项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也为师生相互发展和影响提供了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秩序的维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特征都表明教师需要一定的权威,教师权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权威者与权威对象之间)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5]没有权威参与的教学必将是无序的,而离开一定权威手段的教学管理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发展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权威存在.教师权威是推动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成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关键因素.这在全媒体时代显得格外重要,网络时代知识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念的交融碰撞等,极有可能带来学生的道德风险与道德失范,造成学生的价值虚无与信仰迷茫和缺失.在全媒体时代,“人机互动并不能满足人类特有的对情感交流的需要,机器不能代替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1].教师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传递权威与忠实的护卫者,在多种文化交汇碰撞中,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中,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引领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权威作用.教师权威是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等从混乱、迷茫、失范走向有序、坚定、规范的重要保证.

二、变与不变:教师权威存在的相对变化性

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说明教师权威是不可能完全消解或丧失的.但作为一位高校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十多年时间,明显感觉到了师生关系的变化——最切身的感受是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学生对你的要求——提问、互动、作业等表现出的“无所谓”的态度,对于那些不屑于用抓补考来“威胁”学生的老师而言,在课堂上有时显得“力不从心”,更何况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怕被抓补考.网上流传的师生之间的相爱相杀的花式点名也是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和挑战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毋庸置疑,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权威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教师权威消解和重构的过程.但我们所讲的教师权威的消解不是基于权威的主体(教师的角度),而是基于权威的背景(外部社会)和权威的客体(学生的角度),换言之,不是指教师通过提高自身努力而实现的教师权威的“绝对变化”,而是指由于社会变化和学生差异而导致出现的教师权威的“相对变化.”[6]这种教师权威的相对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语境的转变.传统教师权威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和道德*解释的垄断性占有基础上,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教师对学术资源和道德资源的控制相对弱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与碰撞导致教师失去了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话语权代言人的绝对优势.网络世界的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和网络世界中的各种“Q”“萌”视听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得教师的日常的教学过程显得平淡、苍白和无趣,这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开始弱化,特别是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受到挑战.

二是代际关系对教师权威的挑战.这主要是指教育客体学生的变化.在不同的代际关系模式下,教师权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传统社会在“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的笼罩之下,使得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极度得以彰显,感召权威相对薄弱.学生是教师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对象,教师的尊严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是文化和社会道德代表,要求学生遵从师道,忠实地复制和传承文化和道德,学生的个性发展几乎无从谈起.现代社会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构筑平等、的课堂氛围,要求构建和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使得教师的制度权威受到挑战,感召权威有待加强.

总之,教师权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语境下教师权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原有知识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一代向新一代学习.在这种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力量,只有具备为学生敬佩的德才和学识,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为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互动基础.而且从根本上说,高校教师权威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变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平等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客体对教师权威构成的挑战,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7].

三、开放性和交往性:教师权威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教师权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正是在不同时代语境变迁过程中,顺应时展的需要教师权威遵循开放性和交往性两大基本发展原则不断完成自身的构建,使自身始终保持着和时展与时俱进的革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1.开放性原则.教师权威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权威必然是一种开放性、探索性及未完成性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从教师权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在顺应时展要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并在顺应时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调试自身.在稳定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和延续,封闭保守和强制就成为必须,自然就有教师制度权威的不可侵犯和知识权威至高无上,而感召权威薄弱匮乏.在追求创新、崇尚的现代文化背景下,教师走向学生,融合取代疏离,人格平等成为强音.对话教学、体验教学、研究性教学走进课堂,教师被赋予了促进者、潜能开发者、引路人等新角色,教师制度权威在降次中更加,知识权威在消解中凭识而升,感召权威在技术诉求中由德而强[1].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教师权威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可资利用的教学技术和素材,所以在全媒体时代,面对信息网络浪潮,教师必须保持强烈敏锐的信息意识和网络意识,迅速融入崭新的数字化世界.只有如此,才有底气回应全媒体时代对教师权威提出的挑战.

在教师权威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地受到时代变迁的冲击,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权威顺应时展要不断调试自我.正是通过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开放使教师权威不断获得了自己的主题和内容.相对于时刻变动、无比复杂的生活世界,任何理论都不能把现实生活的所有真理全部包揽,因而都是不完备、不充分的,理论必须向现实世界开放自身,并在这一过程中调适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开放性原则,决定了教师权威始终是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相互作用和呼应着的理论.教师权威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树立动态权威观.

2.交往性原则.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教师权威就是在师生交往中得以实现的.教师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教师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与学生的教育实践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运用,教师才能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形成教师关于教育的直接经验和教学智慧,并正是在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调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巧.而且“通过外部制度和教师个人素养所能形成的教师潜在权威,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中,才能真正得以显现.”[8]因为从本质上讲,制度权威是一种形式权威,它是社会和制度赋予的,它只是社会公众对教师形象的期望,离开了教育实践和师生交往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而“而权威作为一种内在的使人信服的力量,意味着单纯依赖外在强制力是不能称其为权威.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将随之消失.在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其权威是在不断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权力、学识及品格等诸方面在内的多重素养的结合.”[9]现代教师已经不能再有“因为我是老师,所以你们必须乖乖地听我的话”的观念.教师要想获得权威,必须依靠其专业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的影响力,而这种权威的获得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活动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实质性权威,是为学生所认可的权威.只有通过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在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基于学生认同的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确立是在师生交往实践中逐步构建的,不论是制度权威还是个人权威,本质上讲都不是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与学生的自由平等对话和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内在认同而构建起来的,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权威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处于转变性建构中,时刻处于带有混沌色彩的危机中,时刻面临形成和毁灭的矛盾.”[10]也就是说,即使是已经建构起来的教师权威,也需要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其进行精心的呵护,只有这样教师权威才能长久保持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教师权威是客观存在的,它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顺应时展遵循开放性和交往性两大基本原则不断接受挑战并调试自身.简单讲,在传统社会教师的制度权威得到高扬,相对感召权威比较薄弱,但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以法定权威为权力基础和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教师感召权威和知识权威才是令学生为之折服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真正权威.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师生之间获取知识途径和交流方式的平等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平等交流和权力分享的乐趣,也让教师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既对教师权威进行了消解又促进了它的重新整合,其结果是使得旧有的教师权威向新型的教师权威转型.

参考文献:

[1]邢思珍.从文化变迁看教师教育权威的走向及其确立[J].教育探索,2011(4).

[2]赵永勤,靳玉乐.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J].教师教育研究,2003(11):34.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4]谢凌凌,张琼.“弱化”还是“重构”?——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7):58.

[5]李孝川,李劲松.教师权威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J].学术探索2013(1):145.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1.

[7]杨艳花.高校教师权威变化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6):90.

[8]孙杰.教师权威重塑的第三条道路[J].江苏高教,2011(2):92.

[9]吴徐莉.教师教育权威的变迁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5(8):8.

[10]蔡辰梅.延缓不信任——教师权威的后现代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15-16.

本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经典基本原则专业范文可作为基本原则和特性和教师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依法治国目标下司法权威的构建
郭 义,曲 明(沈阳工程学院,沈阳 110136)摘 要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所具有的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构建司法权威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司法权威缺失,应从提升法治理念与文化、构建.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绩效评价体系和模型构建
杨姗姗(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高……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章在坚持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基本原.

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养成和支持体系构建
一、背景随班就读是指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进行学习,它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一种实践模式 目前,随班就读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

特教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探究
摘要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了实践、合作、反思的平台 教师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的学习形式能够促进特殊教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