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生创新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基于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大学生创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基于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本文是关于大学生创新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与实证调查和创业和高校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论文3000字大学生创业论文大学生创业论文1000字

[摘 要]在吉林省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还很模糊、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重构,与之相关的社会性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亟待跟进.在未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务必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氛围培育为辅助、以价值定位为导向、以创业精神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设计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集群;大力完善创业机构体系,多元构建创业实践体系,全面打造创业融资体系.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5843(2017)12 -0030 -08

[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7. 12. 007

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成为我国高校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吉林省出台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 2015] 43号)等文件对吉林省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布局谋篇,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育实践在吉林省遍地开花.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怎样、实效性如何,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学生以及其中17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机构展开问卷调查,力求客观呈现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情况,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现状及特征

笔者设置了两种形式的调研问卷:一是以在校学生为对象,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问卷涉及文、理、工、农、医、经、法、管等多个学科的学生,有利于相对全面地了解不同学科、专业类别学生的创业情况.总计发放问卷2500份,有效回收2 241份,有效率为89. 64%.二是针对25所高校中的17所高校(10所普通本科院校、2所民院校、5所专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机构设计问卷,目的是了解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研究专家、管理者、相关辅助人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观点和态度,以利于多角度掌握目前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动向和运作环境(表1).基于调研得到的基本数据以及对问卷的量化统 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计,笔者从学生主体、学校主体、创新创业保障体

(一)学生主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1.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浓厚,但创新创业动力明显不足.统计表明,19. 8%的学生对创新创业很有兴趣.36. 4%的学生比较感兴趣.24. 3%的学生兴趣一般.17. 5%的学生不太感兴趣.2%的学生没有兴趣:51. 3%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创业想法,肯定会努力付诸行动:然而在回答“您毕业后有何打算”时,有创业意愿的只占12.4%:全部被试中就业和考研的意愿分别为32. 3%和45. 3%.

2.对创新创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清晰,创业价值取向差异较大.在关于创新创业概念的认知调查中,有45. 5%的学生认为是开发一项创新项目,20. 3%的学生认为是开公司或企业.25%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9%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赚钱:在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上,有66. 8%的学生表示支持,12. 1%的学生表示不关注,19. 1%的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大,1. 7%的学生持反对态度:41%的学生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47. 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0. 1%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怎么做”时,有15. 5%的学生选择尽快筹集资金、东山再起,73. 7%的学生选择积累经验等待时机,9.1%的学生选择放弃或另辟蹊径.在创业的目的或者动力方面,有27. 9%的学生认为赚钱是其创新创业目的或者动力,有27.1%的学生选择了“积累经验”.26. 5%的学生选择了“成才”.8.3%的学生选择了“解决就业”.在创业方向方面,有23. 5%的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创新创业,53. 3%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13. 3%的学生选择社会热门行业,8. 8%的学生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启动且风险小的行业.可见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选择是非常谨慎的,创业目标和动机则林林总总.

3.创业计划浮于表面,创业热情不高.在“什么时间开始创业”的选项上,有30. 04%的学生选择在校期间,18. 62%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当年,29. 42%的学生选择毕业2年后,21. 61%的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对于“什么情况下会创业”,21. 4%的学生选择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15. 1%的选择就业情况不理想,41. 8%的选择有资金投入、没有家庭负担,20.1%的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有37. 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想法时,不一定会付诸行动:11. 1%的学生表示即使有创业想法,也不会付诸行动.在“对创业前景的看法”上,有18. 8%的学生认为十分严峻,37%的学生认为比较困难,24. 2%的学生认为前景一般,17. 3%的学生认为前景较为乐观,认为创业成功率较高的则只有2. 7%.

上述结论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与外部创业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信念等明显缺乏,导致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较低,如仅有11. 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在专业理论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相对优于社会其他阶层.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及传统就业观念成为一种惯性力量,起着制约作用.调查显示,有38.1%的学生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创业思维滞后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应试教育的历史较久,学生长期以来缺乏主动意识、创新意识、挑战意识以及突破能力、超越能力.尽管“双创”理念近年来得到宣传倡导,但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导向机制仍不健全,大学生毕业后进人公职单位或事业单位成为首选,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感不高.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社会氛围中,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也在情理之中.

(二)学校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开展有序,但创业率较低.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7所高校均已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占82%,课程内容涉及创业准备、创业思维与实践、创业资源配置、创业实务管理等方面: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或园区、实验室的比例高达88%,开展创业知识讲座的高校占94%.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的占90%.但近三年毕业生的创业率仅为8. 5%,其中专科毕业生创业率为10. 7%,本科毕业生创业率为4.6%:创业带动就业率为56.1%,在校生创业带动率为36. 3%.毕业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加盟经营、个体创业等低投资、低风险行业,从事技术转化企业、项目孵化创业或创意创业的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具有创业执行力的大学生比较少,加之影响创业的多种外部因素,导致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创业率较低:另一方面,技术缺乏和高投资的行业壁垒是高水平创业活动较少的根本原因.

2.课程设置趋向细化,课程与教材建设仍有较大改进空间.调查得知,17所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数量达到47个,其中就业指导课程重复率为12. 7%,创业实践课程重复率19. 1%,创业基础理论课程重复率为17%,创业管理课程重复率为8.5%,还有创业思维训练,创业领导力、创业执行力、创业心理学以及专项创业训练等课程.但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从单个学校考察仍存在着课程细分不够(最多不超过10门)、实践课时相对较少的问题,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培养支撑明显不足.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曾发文,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52. 9%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开设,17%的高校目前尚未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有2017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计划.在“您认为本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安排合理吗?”的选项中,有40. 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50. 9%的学生认为有待改进,8.9%的学生认为不合理.调查得知,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培训排在大学生需求的第三位,这说明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在被调查的17所高校中,采用自编创新创业教材的占41. 2%,采用其他创新创业教材的占35. 3%,没有创新创业教材的学校占23. 5%,说明教材建设工作亟待提高.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17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本科高校的专职创业教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有的学校仅有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分团委书记兼任创业教育教师: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大多是参加吉林省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培训,参加SVB、EET等专业培训的人数较少: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获得企业实践经验的渠道有限,自身能力素质提升缓慢.

4.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在回答“您认为学校应开设怎样的创业课程”问题时,心理教育类、企业管理类、创业实务类、创业实践类的选择频次都高达55%以上,说明学生对开设这四类课程期待值较高.对“您最希望接受哪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调查结果显示,39. 6%的学生选择接受创新思路方面的培训,25. 2%的学生选择团队协作方面的培训,35. 3%的学生选择商业运作方面的培训.在“您认为学校可以在创新创业方面做些什么”方面,打造创业实战基地、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培训排在前3位.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培训班的看法是:42.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培训效果明显:47. 7%的学生认为培训班应该分创业模块分班开设.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三)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趋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自“双创”实施以来,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并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表1所示,2015年以来成立的创新创业基地或园区、实验室占比为50%.80%的学校创业教育是由教务处、创业指导中心或创业学院组织的,65%的学校单独设置了创新创业教研室.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已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实施,并将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重视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先决条件,对“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3. 6%的学生认为重视,40. 9%的学生认为一般,13. 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这表明,尽管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建立了相关的创新创业制度,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多为分散的、非系统化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不足.

2.创新创业比赛形式化、同质化严重,学生的创业活动参与度不高.吉林省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组织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例如,有高校成立了创业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培训中心,举办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活动.调查显示,有27. 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有9. 5%的学生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而能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大赛的只占8. 9%,有33. 3%的学生未参加过任何此类活动.对“大学生是否需要多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或比赛”选项的统计表明,有54.1%的学生认为需要,可以锻炼能力:有35. 3%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参加,作用很大.但在“您认为以下大学生创业服务哪个最重要”的选项中,只有9%的学生选择模拟创业大赛:在回答“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您是自愿参加的吗”时,有24%的学生表示准备已久,有机会就去参赛:55%的学生表示听说并了解这个比赛后,会报名参加:10. 2%的学生表示辅导员或老师让我去,我不得不去:9. 5%的学生是为了拿奖和获得学分,和同学一起挂个名字.在获取创业活动信息方面,有31. 2%的学生是因兴趣浓厚而自己主动获取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信息,这表明大学生在创业训练的认知上存在矛盾.另外,创新创业比赛形式单一,导致这类比赛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3.创业资金缺乏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之一.创业融资的途径有许多,包括自筹、合伙人股、银行贷款、争取政府补助、发行股票等方式,创业资金决定了创业者抵抗风险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想法很强劲,然而大部分只能停留在“梦想时期”,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和缺乏资金运作方面的知识而搁浅.调查结果显示,43. 5%的学生认为资金、实践经验等创业资源缺乏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41. 8%的学生考虑在有资金投入、没有家庭负担的情况下才会创业,55%的学生认为资金和融资支持等大学生创业服务最为重要:42. 9%的学生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应该有创业基金支持.在“您能够承受多少资金的投入”问题的选项中,选择5 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2.1%.选择10 000元左右的学生占25. 3%.选择2~5万元的占28. 8%,选择5~10万元的占10. 9%,无所谓、视情况而定者占12. 2%.

二、建议和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

创新创业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行动的思想依托.大学生只有在心理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较高的认同感,同时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因此制度环境建设、创业氛围培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素养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1.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首先,政府应根据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政策.比如,在学生的创业初期应注重简化注册和登记手续,创业中期侧重提供税费减免等扶持优惠政策,创业后期提供创业补助、就业保障等.其次,地方政府、社会和高校应相互配合,积极落实和执行各项政策,优化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再次,从创新创业制度本身出发,对创新创业制度进行再创新,为其注入创新要素,提升制度活力,将创新的种子植入大学生的意识深处,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2.以培育氛围为辅助.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载体的作用.创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事业.有研究表明,一项创意从设计到最后能取得市场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2].调查结果显示,有24%的学生会经常关注、时时留意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37. 5%的学生表示会偶尔关注,31. 1%的学生表示不关注、但知道一点,7. 4%的学生表示一无所知,只有9%的学生希望政府给予宣传鼓励方面的支持.因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就要牢牢抓住媒体阵地,实现科技创新企业公共服务线上平台与线下大学生创业联盟的结合,统筹高校、创业团队、金融机构、合作企业、社会媒体等资源整合,增强大学生从事高科技创业的知识技能与非技术能力.其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著名学者、风险投资专家和业界成功人士,就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要求以及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等作深层次解读.再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人群,形成“集群效应”,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间的各个环节有效融通与协作,保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良性运转.

3.以价值定位为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实现未来目标的实施过程的规划,包括树立职业理想、建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类型、制定培训策略、确定目标达成的时间期限等.因此,当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群策群力,帮助其进行合理定位,理性分析影响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使其崇高的创业理想与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相统一,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

4.以创业精神为引领.总体来说,吉林省高校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国家顶层设计的深层意蕴还不够清晰,他们只是将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似乎据此就算是执行了政府的创业政策,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初衷,并没有精准地领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背后的人文意蕴与教育旨归.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他们敢立潮头的进取意识,培养他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示范与激励作用,采用访谈的形式接触、感受、学习典型;举办创新创业计划比赛,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综合性、设计性强的科研训练活动,如大学生研究训练( SRT)计划项目;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技能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圆桌会议、科技月、学术周等科技创新活动,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备知识与身心体验,进行创业教育的熏陶与浸染.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把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看作一项综合化的系统工程,改革大学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等,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并在不断的教育践中以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和标准呈现出来.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社会组织、教师及学生应多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加快推进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的构建,让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据可依,消除目前执行标准不统一、口径差异大的现象.改变阻碍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方面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融合不同专业的师资,建立专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分别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及经验指导,大力引进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人才,或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及创业成功者担任创业导师,充实师资队伍.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国外课程和师资模式,引进国外优秀的师资人才,打造一支符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培训机制,对学校现有师资加强培训,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以保证师资队伍结构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还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或创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输送师资进行培训学习.当前全国创业教师培训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也是需要我省高校不断加强探索的地方.

3.设计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一,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具有渗透性、普及性、重点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因此,要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加强通识教育,淡化学科界限.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基础与熟练的技能,还要有独立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不断拓展专业基础,为学生提供极具校本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及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等综合性跨学科的创业系列课程.第二,从创新创业知识内涵看,创新创业课程可分为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类课程、创业实务类课程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务必既齐头并进,又灵活调整:根据受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各有侧重,比如对理科生可以偏向于创新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渗透,对文科生可以偏向于创新创业思维的浸渗.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是寄希望于每位学生都必需有创业成果的产出,而是希望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素养,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依据社会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变革.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1.大力完善创业机构体系.(1)成立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专门机构,提供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统计、成果交流、人才培养、跟踪服务等扶持体系.搭建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为科技含量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资本,助推科技成果尽早落地两].(2)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重新评估现有创业园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加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创业园区.把刨新创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应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孵化器、创新创业培训等功能.(3)高校可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配套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运营工作.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要重点建设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高校应通过大学科技园等孵化支持服务平台,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 2.多元构建创业实践体系.(1)通过推动高校孵化、政府扶持、产学研合作的运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将社会、政府、高校资源充分整合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2)把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3)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设计“全面”与“个性”差异化、“分层”与“分阶”多元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4)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依托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让学生通过窦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智力、知识、技术、资金等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科技合作交流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依托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型创业中心的合作,与各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如工厂、企业)等实战场所‘”.

3.全面打造创业融资体系.(1)建立大学生创业融资损失补偿机制,按照“金融机构消化一部分、政府承担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分担一部分”的原则,由创业融资相关方共同成立损失补偿基金,用于买断金融机构的大学生创业不良贷款,增强创业融资产品的风险处置能力.(2)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融资效率.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群体的诚信意识,使之清楚失信行为的影响和后果,形成讲诚信、重诚信的社会风气.(3)政府出资或鼓励民间成立专门为初创企业服务的银行体系,直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构建以民间组织、政府和高校为主体的创业支援体系,免去学生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后顾之忧.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创业补助,减轻其由于创业而带来的经济压力.(4)支持大学生创业担保机构的发展,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保障制度,将大学生创业者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以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8].

参考文献:

『1]剂益平,刘旭.江苏省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2]曾红颖.“双创”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 (12).

『3]朱菲菲,由由,丁小浩.大学生自主创业及高校实践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7(1).

『4]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 (4).

[5]陆玉蓉.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刘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12).

『7]李霞等.基于“政策规范认知”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 (3).

『8]闫薇,刘铭菲.大学生创业金融扶持现状与对策思考——基于吉林省5所高校的实证调研[J].创新创业,2017(3).

(责任编辑:刘新才)

此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创新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实证调查和创业和高校相关大学生创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公共交流平台建设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教育以及就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府提倡通过全面培养创业型人才,来有效提升就业率,实现创业就业的新局面,这对于大学生而言,即是机会,也是挑战 大学生是具有专业.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一、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转型发展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关联性分析
一、高……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我国现代高……教育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从清朝晚期到抗战时期,养成的优秀传统和风气为我国的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成立了新中国之后,我国的高……教.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唐丽雅(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摘 要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而言,在艺术设计专业范围内,这样的专业性质和创业存在着很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