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职院校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谈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高职院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谈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该文是关于高职院校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制造2025和高职院校工匠和人才培养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培养具有较高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匠道”培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匠心”培育以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维度.高职院校应树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导向,建立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践行以职业素质培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营造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工匠型人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1-0013-04

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工匠型人才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质量为先”的发展目标,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建设制造业强国应重视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

(一)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突出特征是精益求精[1].古代工匠们在制作产品时需要对设计、选材、制作、打磨等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斟酌,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才使得产品的质量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中国古代工匠遵循“智者创物,巧者述守之”的技术观念,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发挥到完美和极致.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占领产业链的中高端,还需要打造世界高端品牌.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美誉度有赖于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不仅代表着古代工匠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现代工匠型人才质量意识培养的重要参照.

(二)笃实好学的职业素养

古代工匠们从学徒时始就保持自我惕励、勤学苦练,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艺,他们对师傅所授传授的技艺不断地加以揣摩和领悟.工匠们将锻造精品的理念付之于对产品的千锤百炼之中,并且还要对产品反复改进、不断完善.他们凭借着笃实好学、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和“十年磨一剑”的职业操守,塑造了卓越的产品质量.“中国制造2025”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仍在于人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是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关键.如果一线生产和设计人员只拥有基本技能而不具备笃实好学的职业素养,其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就很可能步入理念老旧和产品低劣的恶性循环.现代工匠型人才培养需要突出“工匠精神”的熏陶与导向,加强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坚持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培育笃实好学的职业素养.

(三)精进不舍的创新精神

传统工匠精神并非意味着简单的重复而因循守旧,而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追求产品品质卓越和工艺创新.工匠们在长期实践和创作中融入了对技艺方法的思考和对技术的改良式创造,从而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职业境界.传统工匠精神蕴含着一种精进不舍、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占领产业的制高点,打造产业优势.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关键工艺的优化以及关键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提高中国设计和制造质量,才能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实现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创新的主体,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工匠型人才,可以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

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维度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笃实好学的职业素养和精进不舍的创新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应着力加强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匠道”培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匠心”培育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

(一)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匠道”培育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达到至善至美工作境界的保障,体现了较高层次的“工匠之道”.工匠型人才的“匠道”培育,应首先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工匠型人才的“匠道”培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较强的敬业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等.工匠型人才的“匠道”培育,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职业精神的熏陶将职业道德的外在标准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学生自励、自勉、自律的品格和素养.

(二)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匠心”培育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需要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拥有创新知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工匠型人才强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匠型人才的“匠心”培育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公共基础知识、必要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专业知识一般属于显性知识,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认知形态.工匠型人才“匠心”培育的重点环节在于将显性知识隐性化,通过工作情境设定、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等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在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职业环境和工作背景,通过反复提炼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特定素质和技能.知识内化成素养、素养升华为精神、精神涵养成习惯,工匠型人才的“匠心”正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培育而形成的文化品格、职业情怀和价值追求.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

工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应重视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了适应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战略转型,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尤其需要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磨砺工匠精神需要在传统技艺基础上,通过持续专注、日积月累地钻研实现技术卓越和工艺创新.弘扬工匠精神并非意味着提倡因循守旧的手工业传统,而是强调在一定技能和实践的基础上追求至臻至美、精益求精.“工匠型”人才的“匠术”培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和工艺能力以及工艺创新能力,综合提高其集成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2].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工匠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革新办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工匠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

(一)革新人才培养理念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自然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体系与人文修养相交融的特点.工匠型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工匠型人才的上述特点对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提供了契机.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优化人才培养要素[3].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办有特色的工匠型人才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体现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要旨.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教学实习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人文精神熏陶来塑造学生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

(二)完善整合课程体系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实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包括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能力类课程互补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工匠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对照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分解能力要素,系统整合文化素质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能力类三类课程,构建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文化素质类课程的设置和传授,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专业文化素质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专业基础类课程的设置要以拓宽专业口径为原则,确保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专业能力类课程设置应以行业要求为依据倒推课程选择,充分体现专业性和实用性,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匹配度.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4].在专业课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又要体现教学的价值导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事业追求、职业情怀、价值操守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专业知识是一种外在的认知形态,是从事特定职业的基本要求.而职业素质则是在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职业环境和工作背景下的反复提炼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特定素质.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需要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和实践中培育工匠意识、传承工匠精神.践行以职业素质培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积极构建基于全过程、立体式、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推进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专题调研等教学方法.通过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中练和练中学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将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从而有利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四)探索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工匠精神在不同的行业会表现出特有的内涵,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应植根于行业实践的坚实土壤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锻造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5].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应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构建:首先,探索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基地,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紧密联系、效益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加强互动,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整合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艺大师等资源组成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感知体悟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最后,探索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业课导师和实务界导师组成“双导师”队伍,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激励等制度.“双导师制”结合了传统师徒制的经验优势以及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是实现协同育人、培育工匠型人才的重要机制.

(五)塑造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教学实习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人文精神的熏陶来塑造学生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还可以通过大力宣扬国家重视工匠型人才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各行业、各领域工匠人才的成就与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难能可贵和价值所在.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训基地或行业一线切身感受和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质,同样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自愿地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文化建设,还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大多贯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要求,体现体验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任务式学习、项目型学习、发现式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是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互作用的过程[6],可以通过彰显敬业乐业、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将“工匠精神”培育内化为文化基因.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结构支撑.培养大批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工匠型人才,是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工匠型人才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加强以人格塑造为核心的“匠道”培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匠心”培育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匠术”培育.高职院校应革新办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工匠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1.

[2]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13-15.

[3]蔡泽寰,肖兆武,蔡保.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析——基于“中国制造2015”视域[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6-110.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5]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6]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5.

(责任编辑:杨在良)

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中国制造2025和高职院校工匠和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高职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经验总结以高职院校为例
摘要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成为高校重要的话题,也成为校与校之间交流的重点主题 以高职院校为例,立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学生创新创.

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谢剑锋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慢慢在发生改变 烹饪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专业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分析了.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中国制造2025”,其本质就是对人才的储备,也是强国的基本条件,它采用科学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选拔、培养,尽快的让其符合制造业的人才标准,除了改变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打.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校文科生电工电子认知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31摘要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布局下,市场和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