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优美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价值重估有关论文范文集

主题:优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价值重估,该文是优美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和价值重估和康德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优美论文参考文献:

优美论文参考文献 堂吉诃德论文论文查重修改技巧小论文查重论文改重技巧

黄婷

摘 要:康德批判时期的“三大批判”基本奠定了其哲学思想的框架,其中的《判断力批判》则奠定了其美学思想体系.《判断力批判》几乎成为康德的美学全貌,而在康德前批判时期所作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被学界普遍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从“四同”和“三异”中发掘《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对其作出价值重估.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价值重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1763年撰写、1764年完成的.它属于康德前批判时期的作品.“在前批判时期,康德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兹一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崇尚牛顿的物理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具有前批判时期的唯物主义倾向和人类性的探讨的特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与《判断力批判》内容类似,而《判断力批判》具有更为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因此,在《判断力批判》被不断肯定的同时,《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也逐渐被忽视.在鲍桑葵的《美学史》中,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描述只有一句话.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中对康德《判断力批判》有详尽的描述,而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只字未提.同样,李泽厚在其《判断哲学的批判》中也只是偶尔轻描淡写地提及该书并没有对其十分重视.可见,《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在我国学术界被普遍忽视.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书在国内的译本主要有四种.1940年,关琪桐第一次翻译了该书.他将它翻译为《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到了1990年,曹俊峰、韩明安重译该书,他将其名译为《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第三个汉译本是2001年何兆武先生的译本.何兆武将其翻译为《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它成为学界普遍认可和通用的版本.后来出现的第四个版本是何兆武的朋友李秋零把其翻译为《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因此,经常会出现名字不同而实际上是指同一本书的情况.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文献较少.研究它的学者也多是分析其与《判断力批判》之间的联系.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第一,比较《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与《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异同;第二,探索并重估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价值.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属于康德前批判时期的作品,而《判断力批判》则是批判时期作品.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康德详尽地对人的优美感和崇高感进行分析,而《判断力批判》中也主要是对美和崇高进行了分析.那么,两本书中有何相同之处呢?

“一同”:结构相同,都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分析是分为质、量、关系和模态四个部分来完成.质,美是纯粹的和不带任何利害;量,美是普遍的和不带任何概念;关系,美是合主观目的和不带任何客观目的;模态,美是必然带来愉悦.对崇高的分析与美的分析一样,“对崇高的愉悦必须正如对美的愉悦一样,按照量而表现为普遍有效的,按照质而表现为无利害的,按照关系而表现出主观合目的性,按照模态而把这主观合目的性表现为必然的.”崇高的分析和美的分析在这四个方面都完全相同.它们都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不同的是美直接给人快感,崇高间接给人快感.为了区别美与崇高这两种不同的愉悦.康德对崇高的分析中加入对数的分析和力的分析.在数上的无限大可以带来崇高之感,在力上的不可抵抗带来的痛感也可转化为崇高的快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同样是分为四个部分来分析优美感与崇高感.从目录可见该书分为四节.第一节,提出“崇高必定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着意打扮和装饰.”第二节,说明优美与崇高不同性质:崇高使人尊敬,优美使人爱慕.第三节,从性别上区分.康德认为女人是优美的,而男人是崇高的.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性别规定.第四节,从不同民族的性格来分别优美感与崇高感.他认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是优美的,而德国人、英国人和西班牙人则具有崇高的民族性.何兆武对后三节内容作出简要概括:“第二节是谈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第三节论之美的不同,第四节论不同的民族性.”H1当然,不管是在性质、性别还是民族上,优美感与崇高感都不是绝对割裂的.它们常常是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之中.

“二同”:性质相同,无任何利害关系,只关系于人的情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的第一个契机就明确指出:“鉴赏就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快或不悦而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批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从美的第一个契机可以看出美是不带任何利害只关注于人的主观情感的愉悦与否.而在这一点上,崇高和美一样.

同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第一节也是明确指出优美感与崇高感具有只关系于人的主观情感而无利害的特点.康德说:“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那种较精致的感情,主要地是如下两种: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之不同的方式.”这里的“以非常之不同方式”是区别于快适的“不同方式”.优美感与崇高感是不同于人愿望、目的和固定情感的满足的快感的另一种愉悦.这种愉悦与人的愿望、目的和固定情感无关,因此是无关于功利的.

“三同”:内涵相同,《判断力批判》中的美与崇高以及《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中的优美感与崇高感在主要内涵上具有一致性.相同内涵有二,其一是美使人爱慕,崇高使人敬重.在这一个内涵上《判断力批判》与《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可以说一致的.《判断力批判》中由第四个契机可得美是必然让人愉悦.所以,美不仅使人愉悦,而且是必然使人感受到愉悦.让人必然感到愉悦的事物,人必然爱慕它.崇高虽然也是一种间接的愉悦体验,而在崇高之中,除了愉悦还应当有敬重.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关于数量的分析中,认为我们崇高之情产生的原因是它在数量上是无限大.当人面对一个无限大的事物,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自身能力微弱.而“对于我们的能力不适合于达到某个对我们来说是规律的理念所感到的情感,就是敬重.”而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康德在第二节中也提出这一观点,“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而有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而后面对相对关系上的区分上也提出具有优美感的女性追求的是所有人爱的情感,而作为崇高感的男性则追求所有人尊敬的情感.其二是美的对象是多,而崇高的对象是一.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没有规定美的对象.不管是自然还是艺术或者是其他对象,只要可以给人带来纯主观的、合主观目的的并且能普遍让人感到愉快的就是美.因此,美的对象是不定的.它既可以是自然美,花草树木或者山川大河;也可以是艺术美,是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因此,其对象丰富无限.而崇高的对象是具有局限的.崇高不只是人的愉悦情感,它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因此,它局限了崇高的对象.“康德认为‘对崇高的纯粹审美的判断不以关于对象的概念作为决定根据’,所以崇高不能在艺术作品中(例如建筑雕刻等)中见出,因为‘这里有人的目的在决定作品的形式和体积’,也不能在动物界见出,因为‘这些自然物在概念上要涉及一种明确的目的’;崇高只能在‘只涉及体积的粗野的自然’中见出.”可见,在康德看来崇高的对象只在自然界.只有自然界有崇高,而艺术和动物界没有崇高.从康德对崇高的分析上来看,一是数量的崇高,数量上无限大,它是“超出了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2J98;力量上无限大,是人无法抵抗的东西.康德认为这种东西只在自然界存在.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文中,康德提出“多样性是优美的,而且他喜欢变化”.可见,优美是具有多样性,且优美的本性就是变化.在变化中,优美才可以有新的生命.这就涉及到一个审美疲劳的问题.如果一个事物长久不变很容易因人的审美疲劳而变得平庸,从而失去美感.崇高感的特点是严肃、深沉和稳定.一个具有崇高感的事物,若是没有严肃、深沉的特征,就会变得欢快、平庸或者肤浅以至于成为其他的优美感、平凡感和低俗感而不再是其自身.所以崇高必须是稳定的,一致的.

一、 “三异”

既然是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创作,它们之间必然会有其不同之处.那么其不同之处在哪儿呢?

第一,《判断力批判》有前提、有条件,《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无前提、无条件.《判断力批判》在有前提之下成立.朱光潜认为虽然康德是反对假设的,而其三大批判却是在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纯粹理性批判》建立在‘物自体’的假设上,《实践理性批判》是建立在‘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的假设上,《判断力批判》建立在‘共同感觉力’和‘目的’的假设上,而整个体系则是建立在一条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神学教条下,即精神界与自然界的各自的秩序和彼此之间的由于神意安排所见出的目的性.”在朱光潜看来康德哲学都是有条件的.《判断力批判》是在“共同感觉力”和“主观合目的性”中的主观目的的假设.若是没有这两个假设,则没有基石,不可使人信服.

如果说前者是反思的、哲学的,那么后者就是主观的、情感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主观的、情感的.优美感和崇高感是作为人的两种“较精致”的情感而存在的.它只关乎于人的情感,只属于人的情感种类.人的情感处于一种虚无缥缈、变化万千的状态.优美感与崇高感作为人的两种情感而存在并被康德所分析.它的特点就是其是无条件和无前提的,它也不需要对其他事物进行假设.

第二,前者是哲学家的,后者是观察者的.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它的出版标志着康德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最后一部分出现,它必然是哲学的.“《判断力批判》研究判断力的‘先天原则’的性质及其对愉悦或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它正属于‘先验哲学’的范围,而且是整个先验哲学不可缺少的部分”[6】.邓晓芒认为<判断力批判》是“属于‘先验哲学’范围,而且是这个“先验哲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证明了《判断力批判》的思想是反思的、哲学的.“《判断力批判》主要是为着其建构批判哲学体系服务的,故从理性角度对审美问题加以阐释,使美学在其哲学体系中有合法地位,而且对与整合体系具有桥梁作用.”[7】51《判断力批判》是为了其哲学体系建设服务,因此具有很强的哲学逻辑和丰富的哲学思考.

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则不同.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康德在开始就明确了本书的视角.“目前,我只把自己的目光投在这个领域中看来是特别例外的一些地方,——而且即使在这方面,也更其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而不是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在文章开头,康德就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更多的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而不是“哲学家的”身份.朱志荣也认为“《观察》一书是康德主要从观察者的眼光,对优美感和崇高感所作的直观经验的描述”[7】26.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主要是对优美与崇高两种情感的经验性分析,可以说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对这两种情感在性质上、性别上和民族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区别.

第三,前者具有理性主义倾向,后者具有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康德所处的时代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斗争尖锐的时代.伍尔夫和莱布尼茨为理性主义派的代表,而洛克和休谟则是经验主义派的代表.其两派的分歧“出现于认识论方面,则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理性派却认为没有先验的理性基础,知识就不可能”[51344.很显然,康德同时受到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三大批判”更多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而前批判时期则更多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以及卢梭的自然主义与人文关怀的影响.这两种倾向在他这两本美学著作中也表现明显.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其是哲学的、反思的,宗白华还称其为“反省着的判断力”.反思是哲学思考的特点.孙正聿认为:“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很显然是理性主义的表现.其二,肯定先验的理性基础.朱光潜认为康德三大批判都是在某种假设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在<判断力批判》中是对人的“共同感觉力”和“目的”进行假设.而这种对“共同感觉力”和“目的”的假设就是哲学的先验性表现.康德的三大批评都是建立在先验的基础之上而构建的,必然是属于理性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中明显感受到其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倾向.首先谈经验主义,本书中康德以一个观察者的眼光写作,他是“对优美感和崇高感所作的直观经验的描述”.这表明其对优美感与崇离感是一个在经验层次上的分析和把握.康德对感性的态度是“我们终究无法摆脱的感性的被动性是人们所传说的感性的一切坏处的原因.……但这就要求知性来统治,然而并不消弱感性,因为没有感性,就会没有立法的知性能够用来加工的材料了”.感性经验是知性的材料.从本书内容来看,如门第和头衔、社会地位和社会功劳能给人带来一种崇高感,轻松与活泼、渺小与巧妙给人带来一种优美感.女人更多具有优美的特点,而男人则更多是体现为崇高.这些描述都是一种经验的描述和把握.其次是自然主义,在论崇高和优美在相对关系上的区别一节上,康德提到女性是一种优美感的体现,男性是一种崇高感的体现.而有时,女性身上也会出现或者因为其自身或者因为其打扮的崇高感,而男性也一样会出现优美感的情况.他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但不是自然的.“最重要的则在于,男人作为男人应该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丈夫,而妇女则应该成为一个更完美的妻子;也就是说,性的秉赋的冲动要符合自然的启示在起作用,使得男性更加高尚化并使女性的品质更加优美化.”若“男人模仿女性,为的是讨人喜欢,而女人有时候则装出一副男人的神态,为的是引人尊敬,但是人们所做的一切违反大自然意图的事,总是会做得非常之糟糕.”女人模仿男人,男人模仿女人都是不自然的,不符号大自然的意图,都不会做得很好.《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1762年在阅读卢梭的《爱弥儿》之后写作,可见,其受卢梭自然主义的影响.他也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违抗大自然的意愿,顺应自然而生存.

三、《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价值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本书的内容显得杂多和稍显幼稚,逻辑不够严密.语言相对于“三大批判”显得清新而有活力,有片段化倾向.这也正是成为了其被康德《判断力批判》所代替的原因.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就其本身的美学价值不应被忽略.

(一)完善康德的个人形象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学习之后,可以感受到其批判哲学的枯燥难懂.就此推断康德本人是一位严谨、刻板固执的哲学家形象.加之康德几十年如一日的作息时间的遵循,让人们对其的敬意加深,同时也更加将其与人们的距离拉远.似乎康德是远离世俗、人情和人类生活的.而在阅读其《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之后,人们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康德.康德似乎变成了一个神采飞扬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他身上充满了好奇心、想象力和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各个事物的了解.

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第三节康德通过男女来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区别.按年龄来算,康德是1724年出生,到1764年《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出版时,康德刚好40岁.康德作为一个年满40的中年男人体现出来了对女性的热情.在对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分析上,以及后来他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反思上多次提到女性、婚姻以及*.可见其对女性、婚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康德曾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对她感到对她的需要了.”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年满40岁的中年男人康德和普通人一样对爱情、婚姻有着热爱和向往.他并不是只停留在书斋里苦思冥想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渴望爱情、渴望被爱的普通中年男人.

众所周知,康德一生从未离开过他生活的哥尼斯堡.而在第四节对民族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分析中,其对各个民族的分析准确具体.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康德对世界各地的风土和人的性格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在我们这部份世界的各个民族里,我的意见是:在优美感方面最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各个民族的,乃是意大利人和法兰西人;而在崇高感方面则是德意志人、英格兰人和西班牙人.”康德从未到过外面世界,却对外面世界不同民族的人的性格特征有如此评价,这不是他在书斋里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对各种书籍学习的结果.康德具有博大渊源的学识,他虽未出哥尼斯堡,却能对从未到过的地区了如指掌,并让人觉得他似乎是当地的居民.这就得益于康德早年在大学的讲课经历.康德在大学教书时,为了生计每周要上几十节课程.而且课程内容囊括了天文地理.所以康德具有渊博的学识,可谓是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而这些丰富、渊源的学识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我们很难看出来.而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则把其学识渊源表现了出来.

(二)完整康德的美学全貌

对“三大批判”的阅读上,大多数人会有诘屈聱牙的感觉,可以说深奥难懂是康德全部哲学的特点.相对而言,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批判哲学思想在欧洲所有哲学家的著作中都可以称之为难懂、枯燥的.这主要体现在概念上的不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很多概念和我们普通所了解的意义相区别.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曾说,“康德的著作对于初学者有一个首先要克服的大障碍,这就是他所用的一些术语,例如‘想像力’、‘知解力’、‘理性’、‘判断力’、‘目的’、‘符合目的性’、‘必然’、‘自由’等等都不是用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在《判断力批判》中大量用到这一类意义与普遍意义有区别的词.他在他的哲学思考上,给予这一类词以新的意义,使初读者在阅读《判断力批判》时首先需要先对这一类词在康德美学中的含义有所了解.这就更加重了其枯燥、难懂.康德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给人留下了枯燥无味、诘屈聱牙的印象.

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其论述是形象的、生动的和鲜活的.因为这一特点,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不是美学著作.古留加在其《康德传》中提出《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不是美学的,他认为康德该书“不是用来讨论美学的;其中没有严格的推理形式.所有的论述都是近似的、形象的、引人入胜的”.因为其语言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而让古留加以及其他的学者认为其不是美学著作.可见《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的语言特点.其与《判断力批判》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可见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美学思想是灵动、形象的.“康德在撰写《观察》一书时,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主要从心理学的层面上讨论审美问题,大都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描述,并且兼及*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7】45康德在撰写《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时受到当时经验主义的影响,对优美感与崇高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对审美现象、审美心理进行分析,并且还从*、从民族方面分析优美感与崇高感,这些是在《判断力批判》之中不曾见到的.

总结,这是一篇关于《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和价值重估和康德方面的优美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优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母贤子圣教化功优良家风永世传康焘《孟母断机教子图》赏析
语蓱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形象表达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体现出母亲在子女教育、家风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孟母赞日 “孟子之母,教化别分 处子择义,使从大伦.

文化翻译的困境《北罗德西亚巴洛特兹地区的司法程序》和《堤夫人的正义和审判》之争
一、马克思·格拉克曼与詹姆斯·博安南马克思·格拉克曼(以下简称“格拉克曼”)1911年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1975年卒于以色列,是著.

真实的群像体现--解读安德里亚,阿诺德《美国甜心》
安德里亚阿诺德是英国独立电影新晋的中坚人物,虽然已年过五旬,但仍被称为英国影坛的明日之星 她的电影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题材大多集中于新时期的女性,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女性视角去观察生活面貌;在视听语.

康德会馆
宋伟宏康德会馆位于 “新京” 大同大街(今长春市人民大街1811号) , 是由日本三菱财团投资兴建的大型商用建筑 主要为各大财团及会社提供交通、 膳宿、 邮电及娱乐……方面服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