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旅游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葫芦山庄文化旅游 资源有关论文范本

主题:旅游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1

葫芦山庄文化旅游 资源,本文是旅游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与文化旅游和葫芦山和资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论文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葫芦山庄位于素来享有“辽西走廊”“渤海明珠”美誉的海滨城市——葫芦岛,该岛起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100多hm2,与九门口长城、兴城古城、龙湾海滨等山川名胜毗邻,是国内首批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007年,葫芦山庄与锦州笔架山风景区联合开发的辽西精品旅游线路一经推出,广受大众的青睐与好评.同时,由葫芦山庄策划并举办的年度国际葫芦文化节将中国传统艺术与信息时代相接轨,体现出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前瞻性.葫芦博物馆、关东民俗村、生态采摘园和休闲度假区等自然人文景观亦赋予游客独特的精神体验,为高强度、快节奏都市生活下疲惫的人群提供了休憩身心的寓所和释放压力的渠道,使多元旅游模式的建构富有智慧与灵性.所谓文化旅游,是指以世界各地传统文化为鉴赏对象,通过登临名胜古迹、寻访名人故居、参观历史文物和倡导文化传播等行为实施的旅游经营模式,该旅游模式在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传统旅游业基础上,显著地加大了文化因素的比重.随着信息技术革新和社会持续发展,当代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愈发关注精神家园的建设和文化底蕴的积淀.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部署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度开发文化旅游”的战略目标.在政策导向与受众期待的共同驱使下,文化旅游日益走近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新型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本文拟以葫芦山庄旅游度假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葫芦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几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探讨葫芦山庄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与现实意义.

一、古典祥瑞的葫芦文化

葫芦,又名“瓠”“匏”“蒲芦”等,是一种常见的攀藤类草本植物.关于葫芦的文学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如《卫风·硕人》:“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我国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面对原始蒙昧、灾异横生的自然界的过程中,即以图腾崇拜仪式肇始了葫芦神话的母题.在汉民族和部分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神话中,流传着大量关于葫芦慑退洪水、破腹生人的传说,使这一事物充满神秘感和隐喻性,成为中国始祖神话的重要意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明哲先贤、文人墨客以玄思哲理和诗词歌赋增益了葫芦的文化内涵,使其高居庙堂、流连瓦肆、徜徉阆苑、碧落丹青,或是孔子眼中“一箪食、一瓢饮”而安贫乐道的颜回,或是庄周笔下“以为大樽”“浮于江湖”的瓠种,或是八仙过海传说中铁拐李的法器,或是《诗经·大雅·绵》里“民之初生”的瓜瓞……沧海桑田,倏忽千载,“葫芦”一词不断被赋予新的意涵,遂成为福寿喜乐、羽化登仙、生殖崇拜和子嗣绵延等普世价值的文化标本.基于此种心理共情,葫芦山庄将发掘地域资源优势,打造葫芦文化之乡作为品牌的核心理念,使光临此地的游客都能切身感受到古典祥瑞的葫芦文化及其独特魅力.

在葫芦山庄,最能体现葫芦文化精髓的当属“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落成于2009年,占地面积800余m2,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葫芦专题博物馆.馆内*了产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葫芦展品3 000余件.在此人们既可饱览产自新疆、甘肃、山东、云南和辽宁等数10个国内省市的葫芦珍品,也能亲睹来自美国、巴西、秘鲁、韩国和南非等不同国家的葫芦雕塑.展出的葫芦珍品风骨奇崛、自然天成,游客在饱飨秀色的同时,不禁惊叹造物主的眷顾之手,腾挪反转,鬼斧神工,随性点染便成无价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与“福禄”谐音,其不仅暗含吉祥、富贵、幸福和长寿等美好寓意,还具有不可多得的实用价值.古时百姓常用葫芦制作水瓢、酒壶等起居器皿.适逢婚嫁,新人择取葫芦一剖为二,行“合卺”之礼,以示“百年好合”.在古人驰骋诡谲的想象中,葫芦常幻化成仙道异士冶炼丹药的宝器,所及之处无不祥云缭绕,璀璨芬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葫芦还有珍贵的餐饮、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详实地记载了葫芦入药利水消肿的处方,而葫芦羹、葫芦干等小吃皆为老少咸宜的美食.此外,葫芦色泽朗润,造型丰满,古人常将其制成文玩配饰和丝竹箫管,于指隙唇间摩挲赏玩,余音袅袅,绕梁天籁.

博物馆中,除了采天地之灵气孕育滋养的葫芦珍品,那些经刀斧雕琢脱胎换骨的葫芦摆件也令人赏心悦目.产自西亚的波斯风格葫芦高达0.5 m,珠圆玉润,体表镶嵌棕黄两色竹篾,间以锐器雕镂出清真寺的轮廓,色彩斑驳,竹影婆娑,浓郁的异域风情中呢喃古兰经的呓语,流露宗教般的虔诚.产自南非的艺术品“非洲雕刻大葫芦”高度近1 m,通体呈赤金色,体表凹凸不平地布满抽象几何图案.葫芦中轴以公象纹饰环绕,象身挺拔,象目眦裂,象鼻高耸,森列,仿佛方为争夺领地霸权而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的鏖战.隔着展窗,游客们既能近距离领教异国工匠精湛娴熟的技巧,亦能心旌摇曳,悠然神往,恍若追随葫芦的身世穿越古老神秘的非洲大陆,在铿锵激越的鼓点和草裙翻腾的歌舞中浑然嗅到泥土与烈火、苦涩与腥甜、荒蛮与纯真、辽阔与苍凉的味道.来自南美洲的葫芦雕塑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副面具.面具呈圆弧形,周身黧黑毛糙,以锐器雕镂出眉眼鼻唇,刀锋游走间的细微纹理暴露出晦暗表皮下温暖鹅黄的底色.与拉美神话中光怪陆离、狰狞可怖的魔鬼形象迥然,眼前这副面具静谧仰卧于展窗下,既无魑魅魍魉的煞气,亦无玄虚莫测的魔力.相反,由这副线条粗犷、笔力蠢拙的葫芦面具上,看不到血流漂橹的杀戮,听不见歇斯底里的哀呼,引不起炙热贪婪的,走不进尔虞我诈的权谋,人们能够触摸到的唯有古井荒墟般幽深的沉默、寂寥与黯然,仿佛封印千载重现天日的武士亡灵,透过鄙陋粗粝的外壳,向后人昭示着英雄时代刚猛兀傲的面孔,吟诵着古雅悲怆的史诗.老子《道德经》所谓“大音希声”“大巧若拙”者,正是繁华落尽、朴拙之美的真实写照.除了各式葫芦展品,博物馆还*了大量以葫芦为题材的书法、绘画、篆刻、石雕和乐器等艺术佳作及古籍文献,体现出葫芦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一场视觉盛宴.

二、雅俗共赏的民俗文化

“关东”一词作为一种地缘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唐代诗人刘长卿《狱中闻收有赦》:“传闻阙下降丝纶,为报关东灭虏尘.”清代诗人郑燮《潍县竹枝词》有“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之语.与诗文暗指的函谷关、洛阳、山海关以东地域不同,当代学界对“关东”地域范畴的界定,大多涵盖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我国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清代的东北被尊为“龙兴之地”,历朝君主格外重视该地区的经济、军事和贸易建设,逐渐形成系统的关东文化语境.时至今日,葫芦山庄在发展葫芦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发掘本土地域特色,修建了保留满族文化精髓的“关东民俗村”,以传统技艺和复古格调吸引游客体验雅俗共赏的关东民俗文化.

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领域,葫芦山庄根据史料文献对18-20世纪初的关东民俗进行了有益还原.饮食方面,满族人嗜好粘食,不惧腥膻,这与满族祖先长期的游牧渔猎生活和东北地区的严寒气候有直接联系.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地域等自然因素对饮食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年轻一代在尽享天南海北饕餮盛宴的同时,忽视了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甘美醇厚的关东蔬食.葫芦山庄将这种逝去的味道和缠绵的怀旧情结重新搬上舞台,在炊烟袅袅的村落里用素朴的美食唤醒人们的味蕾:小到腌肉、酱菜、羊汤、烤羊腿、水豆腐、蒸发糕、烀苞米、炸茄子、豆角烀饼、酱大骨头、大渣子粥、豆面粘饽饽、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和白肉血肠炖酸菜,大到满族八大碗、满汉全席……各式菜品均由硕大蠢笨的土锅架起柴火煎炒烹炸,在原生态的厨房灶台下,久违的农家风味扑面而来,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这独特的氛围.

婚礼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周南·桃夭》即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绝美诗句描摹了先秦婚礼的喜庆场景.如今,婚礼庆典日趋西方化和商业化,传统中式婚礼的含蓄典雅之美几乎消失殆尽.葫芦山庄依据东北史料、方志碑传等,以民俗表演形式完美再现18-20世纪初的关东婚俗文化,从整体策划到细节操作皆井然有序,可谓匠心独运:红绫绸缎彩绣龙凤呈祥、装饰绣球宫绦的八抬大轿,轻衣小帽吆喝唱喏、身怀颠轿绝技的轿夫,骑乘高头骏马十字披红、意气风发的新郎官,头顶盖头身披嫁衣、娇羞婀娜的新娘子……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气派非凡,一路敲锣打鼓由村外行至“新房”,“高堂”二老在此等候,一对“新人”在喧闹鼓乐和亲人祝福声中舍马下轿、拜堂成亲,缔结秦晋之好.这种传统中式婚礼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温馨愿望演绎得惟妙惟肖,极具仪式感和民族性,是葫芦山庄关东民俗村的一大看点.

葫芦山庄还通过文物展览再现了18-20世纪初东北民众的衣冠服饰和日常起居.在展览馆中,游客可以亲睹旗装、朝服、便服、绣鞋、肚兜、皮帽和官帽等古代服饰.在满族服饰文化中,旗装扮演着重要角色.清代旗装有男女之别,男子旗装以圆口领、马蹄袖、右捻襟为标志,下摆长短不拘,四面开叉,便于作战骑射.女性旗装是民国旗袍的雏形,最初为宫廷妃嫔、官宦贵妇所有,以明黄、亮红等明艳色泽为基调,旗装不仅用来御寒保暖,在当时,更是高贵血统和社会等级的象征.乾隆之后,旗装由宫廷普及至民间,名媛闺秀,倡优民女皆以此为尚.头梳云髻,身着旗装,莲步款款,玉指轻捻,端庄大气又不失妩媚,曲线玲珑而不显轻佻,“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将女性的温婉绰约之美体现到极致.馆中展示的清代旗装多以锦缎织成,款式以宽襟阔袖长袍居多,色泽淡雅,裁剪精良,佩以香囊璎珞,饰之花鸟瑞兽.以现今的审美标准来看,旗装设计简洁,宽松舒适,长短厚薄皆可随季调整,不似汉服罗裙那般保守繁缛.除了衣帽服饰,馆内还展出了大量清代起居器物,如烙铁、食盒、纺车、土炕、烟袋、火盆和炕桌,甚至还有近乎失传的小儿玩具“嘎拉哈”……每一件展品都蕴涵着浓郁的关东市井风情和田园烟火气息.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作如下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萨满文化是构成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早期仅以宗教信仰的形式盛行于关东地区.如今,萨满文化除了以宗教传统呈现外,还通过歌舞、戏剧等途径广泛流传.葫芦山庄结合文化旅游理念和本土地域特色,精心安排以萨满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祈福祭祀和歌舞表演,为中外游客了解满族原始宗教文化和关东民俗风情开辟了直观视角,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贡献.

三、和谐自然的生态文化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可见,竭泽而渔、过度消耗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对自然界具有不可逆的破坏作用.在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自然生态文化是惠及后世的百年大计.葫芦山庄充分发掘本地生态资源,打造具有辽西地域特色和葫芦岛沿海风情的休闲度假场所,使生态旅游成为葫芦山庄文化旅游的一大宗旨.葫芦山庄中建有规模可观的生态采摘园、垂钓园、农家乐等休闲场地,在此,游客既可亲手采摘有机蔬果和垂钓鱼虾,也能在乡土气十足的“农家乐”中烹饪品尝“战利品”,体验“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此外,为迎合不同年龄性格、消费阶层游客的喜好,葫芦山庄还利用临近海滨的地理优势开发了水上乐园和童话城堡等主题公园,在此,游客可以尽情参与游泳、冲浪、划船和竞技等娱乐项目,感悟“泉、城、山、海和岛”的自然生态魅力.

四、葫芦山庄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葫芦山庄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为本位,在经营开发过程中彰显了古典祥瑞的葫芦文化、雅俗共赏的民俗文化和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以“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葫芦文化,融地域性、审美性、思想性于一炉,传承和弘扬了中华历史文明与民族文化精髓.其次,以“关东民俗村”为载体的民俗文化,通过文物展示、场景再现等方式原汁原味地展示了18-20世纪初关东地区的婚嫁、饮食、服饰和起居等传统习俗,具有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再次,以采摘园、垂钓园、农家乐等主题公园形式呈现的生态文化,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与循环利用,为远离静谧乡野、身处喧嚣都市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休憩身心的寓所和净化灵魂的渠道,可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归纳上述,该文是适合文化旅游和葫芦山和资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旅游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旅游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概述民族文化旅游是依据一种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发出来的具有很好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进化以及长时间的积聚,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与民族底蕴的.

广西南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微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面,与贵州相邻,是桂、黔、川的交通纽带 南丹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 近年来,南丹县旅游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了南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南丹县的知名度,同时也带动全县.

关于内蒙古民族特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孙艾宇红色旅游是一种近年才兴起的新型旅游热潮,是响应国家的相关发展政策而产生的 红色旅游不仅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能够实现一举多得 本文将探.

从旅游文化学角度开发刘三姐故居旅游文化景观资源
根据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调查,结合广西宜州刘三姐故居旅游调研数据,从旅游文化学角度对广西宜州刘三姐故居旅游文化景观资源开发进行研究 引言2016年10至12月,广西旅游科研所对广西宜州刘三姐故居旅游进行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