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材料浏览

马克思相关论文怎么写 和活在21世纪:中外媒体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报道对比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马克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活在21世纪:中外媒体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报道对比,本文是有关马克思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马克思和诞辰和中外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中外健康文摘杂志马克思哲学论文

奠基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广泛纪念,人们重温他的真知灼见,重新唤起对共产主义“初心”的追寻.然而,在他的故乡并度过一生的西欧,共产主义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至今依然是深有争议的政治意识形态,那里的媒体如何看待这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引发了笔者的好奇.梳理了一部分欧美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尽管对马克思本人的评价与国内报道存在出入,相当数量的西方主流媒体都针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安排了相关报道,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以及长期居留并长眠于斯的英国,报道更是呈现了丰富的形态.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幽灵”至今徘徊在欧洲的上空,不论东方西方,姓资姓社,对于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是存在共识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的西方媒体报道马克思诞辰的角度与中国密切相关.可以说,欣欣向荣、走向强盛的中国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添加了现时现地的注脚,成为这个19世纪的历史人物与21世纪的读者之间产生连结、形成新闻关切度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报道主题天然地具备“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特质,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倘若捕捉恰当的时机,运用合适的手法,不仅可以与西方媒体抗衡,而且能够有效地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一、现实意义

纪念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无法避开对他或他的思想体系的评价,尽管中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相差甚远,但是都关心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世界的关联.一些西方媒体以比较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现实意义.他们多以专家访谈和言论报道的形式,反思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比如,瑞士《新苏黎世报》刊登了维也纳大学哲学和*学教授康拉德·保罗·利斯曼的文章,认为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点“现在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普遍意识之中,即便我们几乎不再把这一点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在我们心底,我们都是秘密的马克思主义者”.德新社采访了在纪录片《卡尔·马克思——德国的先知》中扮演马克思的87岁演员马里奥·阿多夫,引述他的话说“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现实意义”.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则刊登文章说“我们生活在马克思预言的世界里”.当然,这部分报道在西方媒体里仍属于少数,并且总体上秉持了西方舆论对共产主义的普遍偏见,石英财经网的同一篇报道同时认为共产主义愿景在实践中是失败的.相比之下,国内的报道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要远远超过西方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这样的主流媒体刊登了系列评论员文章,采写了《永恒的真理 时代的篇章——写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特稿:世界重新发现马克思》等有历史纵深和国际视野的综合稿件,也采访了欧盟委员会主席以及越南、老挝、墨西哥等国的专家学者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既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密切相关,也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判断与西方媒体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西方媒体多数从哲学和政治理论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二、中国元素

大部分西方媒体报道马克思诞辰都绕不开中国,纷纷从“中国重温马克思主义”“中国为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利用马克思的遗产,让人们团结在周围”“中国坚信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等多个角度来报道这一事件.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把纪念马克思诞辰与中国巩固执政地位和管控党内分歧强行地联系起来,从权力和统治的角度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则把中国对马克思诞辰的纪念与计划经济、与中国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私营经济和社会的管控联系起来.与之前大多数涉及中国政治的西方媒体报道类似,这一类报道都带有西方媒体“偏色眼镜”,以“阴谋论”的套路解读中国的政治生态,无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根源和深厚群众基础,忽略了普通老百姓对之怀有的朴素信仰和认同,也曲解了中国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确方向上的举措.

不过,也有些外媒的报道有独到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比如,香港《南华早报》采访了英国和共产主义者,描述他们受到中国的鼓舞,梦想推动社会和政治变革.报道引述英国社会主义报纸《晨星报》主编司马奔(本·查科)的话说:“我国政治家似乎总是为事情无法改变找借口,但在中国,一切都在迅速变化,而且真的让人觉得明天会更好.我发现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热情.”美国《纽约时报》则关注到中国尝试向年轻人介绍马克思,推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电视节目和爱国说唱歌曲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国内报道的主题,不过和西方媒体相比,我们不仅有纪念大会等重要新闻和领导人讲话的报道,也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对普通中国人的影响.过去人们常常觉得西方媒体更愿意写个人,写小故事和小切口,而中国媒体更多诉诸宏大叙事.在马克思诞辰的报道上这种对比并不明显,西方媒体非常关注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政治经济的联系,而中国媒体也报道了很多普通人的故事.比如,新华社采访了编译局常年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编译的85岁老翻译,从他个人生平和工作热忱来塑造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形象.记者也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年轻人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变得“年轻”》这篇特写报道了以新鲜形式教马克思主义的高校老师和对马克思产生兴趣的90后学生,以丰富的细节有力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仍然是有活力的.

三、现场视角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因此德国媒体对他诞辰200周年显得更为重视一些.《法兰克福评论报》的记者做过一篇生动的探访式报道,横穿西欧几个国家追寻马克思的足迹,从他的出生地特里尔到波恩、布鲁塞尔、科隆,最后到伦敦,包括安葬他的墓园.这类“重回现场”的特写是报道历史人物的有效方式,既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获得了第一手的细节和生动的直接引语,弥补了写一个200年前的人物所欠缺的现场感,同时,也通过历史资料与当下现实情况的对比,借由变化来表达更深刻的主题,展现历史纵深感.

新华社对马克思诞辰的报道也同样选取了“探访”的形式,规模上比《法兰克福评论报》更大,由数篇报道组成,选取了马克思一生几个重要的转折点,除了很多媒体都报道的故乡特里尔和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新华社记者去了巴黎,重现马克思在巴黎思想激荡的青年时光,以及他和恩格斯的相遇;去了曼彻斯特,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探访棉纺织工厂了解无产阶级的悲惨境况;还去了布鲁塞尔,探访《宣言》诞生的地方.记者在曼彻斯特的现场采访就展现了有趣的历史变迁,马恩当年深刻体会到无产阶级被深重剥削的纺织厂和工人贫民窟都不复存在,转化为曼彻斯特有代表性的城市游览线路,来参加马恩专题游览的有很多年轻人,说明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依然有追随者.这些稿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报道一起,组成了全球化视角下的完整报道.

马克思作为在东西方意识形态下评价甚为不同的历史人物,对比中外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尽管出发点和立意大相径庭,中外媒体对诞辰200周年采取的报道形式却非常接近.专家和政治人物解读马克思理论和思想的深度报道非常有必要,但是人物故事和现场特写始终是最能有效贴近读者打动读者的方式.同时,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却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依然“活”在21世纪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对外报道立足于“马克思与中国”,综合运用多种报道手法,特别是发掘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独特性的人物和故事,能够很好地贴近海外受众,不动声色地传递我们的态度和观点.

责编:谭震

该文评论,上文是关于马克思和诞辰和中外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马克思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

杨振宁: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据天津日报8月23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与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十位知名学者齐聚南开大学,举行物理前沿会议 “这些年中国有了惊人的发展,这是过去从没有过的奇迹 ”.

编者按:21世纪问题
“探索21世纪问题”理论研讨会是修远基金会与文化纵横杂志社今年5月主办的研讨会 召开这样一场议题宽泛的会议,是因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人们对世界滑向动荡与发展乏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