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类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本文是人才培养方面论文范文跟创意产业和人才培养和路径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以创新和创意为核心驱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十三五”规划再次将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明确写入国家政策文件中,并且其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程度.人力资本作为生产环节的关键性因素,使得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对我国培育创意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由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在1988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中首次提出,即“一种在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并将软件、出版、广告、设计等13种行业纳入到创意产业体系中去.实质在于以创意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尽管世界各国很早就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加以发展,然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例如:美国十分重视版权保护,将相关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日本则更关注数字化产品的文化内容,称其为内容产业;芬兰、韩国、德国等则称之为文化产业[1].中国内地等均将其定义为“文化产业”,香港沿用“创意产业”的概念,而台湾则首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最早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结合起来的地区.

  正如英国国务大臣克里斯·史密斯所说:“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对知识经济和国民财富产生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创意产业已经从进入到中心.”[2]早在2005年,全球创意经济市场规模就已达到20760亿美元,美国则以11570亿美元列为首位①.全世界每天创造的产值中有220亿美元来自文化创意产业,且该数值以每年5%的速率稳步递增②.仅以我国2015年电影方面为例,全国电影总票房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仅9个月零7天就实现2014年全年票房,中国电影发展迅猛;动画方面,全国共上映51部动画电影,有3部票房过亿,其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以9.55亿的好成绩稳居动画票房榜首③;网游行业则借助热播的影视剧、网剧为其造势,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玩家,前景一片光明.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特征

  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作为创意核心的人力资本——文化创意人才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创意人才并不仅仅是指那些有着特殊才能和天赋的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意人才是那些在文化产业中创造出新的内容、理念和技术的人才.更具体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技能或特殊才华为手段的“专精人才”[3].他们具有以下特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接受多元文化;敢于创新,喜欢挑战新事物;团队协作能力强,善于整合组织资源;乐于创新,探索新知并持续学习.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就好比是待孵化的蛋,人才是孵蛋的关键,然而我国人才的数量及质量都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甚至部分学者指明我国高校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加重了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数量匮乏、素质低下、结构失衡的现状,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

  (一)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

  创意产业经济在我国兴起较晚,作为新兴产业相对于其他成熟行业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创意人才的培养始终跟不上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且这种矛盾随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1200万,占总人口的1%,而美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人口总数的12%④.仅以网游产业为例,创意人才缺口达30万,高端创意人才更是寥寥无几⑤.虽然创意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但是直到目前,即使是我国一线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也依然偏小,如北京市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为112.3万人,仅占全年常住从业人口数的10%左右⑥,人才缺位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专业训练不足

  我国尚未建立起系统、合理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缺乏规范化的指导和约束.目前市场上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员只有相当少数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很多人的职业选择依赖于对收入的偏好等现实情境.即便是高校毕业生,也由于学校教育内容死板,评价考核机制僵化等而未能学习到与社会生产实际契合的知识和技能,人才人文素质缺失,缺乏综合性和创新能力.

  (三)文化创意人才结构失衡

  合理的人才结构有利于实现我国创意产业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人才结构十分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层次比例失衡、人才分布地区差异显著上.Andy C.Pratt博士将文化产业生产体系归纳为创意理念的提出、创意产品的初次生产及再加工和创意产品的销售四者的循环[4].相应地,创意人才也包含四个层次,即高端创意提出者、创意产品生产者、创意产品再生产者和销售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人员.在我国创意人才总量匮乏的基础上,高端创意提出者比例相当小,更多的是处于生产末端的产品制作和销售人才.我国高端创意人才缺失的现状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另外不难发现,我国创意产业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呈现自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态势,越是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便利的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越强盛、人才集聚能力也越强.以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高校为代表,创意产业教育在质量、数量及专业设置等方面均要好于二、三线城市[5].

  三、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鉴于文化产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未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高校也相继推出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政策与规划.但是,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

(一)加快创意学科与专业的结构调整

  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而高校是提供创意人才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上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对创意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扩大创意人才的培养规模,教育政策适度向创意人才的培养上倾斜等.还应注意的是,创意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张必须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创意人才的要求为前提,除考虑学习成绩外,创新、创造能力也应作为高校招揽人才时选拔参考的关键指标.与2015年相比,我国90所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在今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中,都对“创新特长”做出明确要求,成绩排名靠前不再是招生的唯一门槛.

  (二)明确教育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高校是创意人才的蓄水池,也是实施创意教育的主体.创意人才的培养应与就业相一致,技能与素质并重.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及时调整,鼓励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意人才.课程类型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社会实践等模块,适当引入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激发创意灵感.土耳其曾开设“技术与设计”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公共教育课的创新课程,以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应体现文化教育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创意灵感的产生.高校应经常举办人文讲座,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文化活动,丰富校园人文气息.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人文素养,真正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精、尖”创意人才.

  (三)改革固有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意人才

  创意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型结构很难通过定量方法给予评价,创意人才是创意产生的根源,对其素质水平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多样化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原则.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容易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创意教育应主动倡导一种发散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自主、分析、创造的能力.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素质评估、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等指标相结合,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优化师资队伍,转变教育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是综合型的创意人才,而人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动物.因此,创新型师资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教师在进行创意教育时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根据“二八法则”对人才培养采取分层次区别对待模式,将教育资源向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更具创意潜能的人才适度地倾斜.其次,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师带徒”的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化身为积极的创意引导者,向学生传授最前沿、最先进的创意理论,开拓学生发散性、灵活性的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相应地,教育内容也应有的放矢,适当的学科交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多元化发散思维,激发创意的火花.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双师教育,部分游戏专业也开设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最后,高校可通过引进与国际合作的方式引进国际高端创意人才,或者通过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转变创意型师资匮乏的现状.

  (五)实现产、学、研耦合,构建“协同环链”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机构或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理论最早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提出,主要指千差万别的各系统和运动现象等都遵循从无序转变到有序的相似规律[6].产、学、研耦合构成“协同环链”,特别是“战略—知识—组织”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在保持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前提下,以社会工作为第二教学课堂,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从而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7].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产学研协同化、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实现高校创意教育的抓手多次被明确提出,我国已经有几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大学.

  (六)加大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这就规定了创意人才的劳动成果最终将以专利的形式出现,对于劳动成果的有效保护有助于激励创意人才不断创新.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世界领先,这主要归功于其对版权的大力保护,因此,美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又界定为版权业.同理,对于创意的提供者——高校学生的创意在转化为实际产品产生价值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专利权的维护.由于高校学生个人能力有限,维权意识和能力不足,个人很难实现快速、有效的专利申请及保护,这就需要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该方面的问题.高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专利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为保护高校人才创意成果而努力.在高校机构内部专门设置学生创意保护中心,帮助学生维护专利权,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意的动机和灵感,实现创意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注释:

①数据来源引自:中国产业信息网:《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现状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

②数据来源引自:智研咨询集团:《2013—2018年中国文化

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③数据来源引自:国家新闻出版电影局2015年

12月31日晚通报.

④数据来源引自: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化创意

产业地图白皮书(2012年)》.

⑤数据来源引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文化体制改革呼

吁产业经营人才》,http://www.ccitimes.com/.

⑥数据来源引自:北京统计信息网:《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

业情况》,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jdsj/.  

参考文献:

[1]Bliiy Matheson.A culture of creativity: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6,(1).

[2][澳]斯图亚特·坎宁安;苑洁编译.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

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4:115-116.

[3]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

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40-43.

[5]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业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

电化教育,2016,(3).

[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2).

汇总,该文是一篇关于创意产业和人才培养和路径方面的人才培养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选择以成都市为例
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分析(一)源生动力——消费者需求需求是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源生动力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消费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和图书馆延伸服务路径探究
肖 强(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 重庆 401100)摘 要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全球经济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

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变路径
□刘 娅【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严重滞后的模式中 我国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构建.

慈溪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现造业融合路径以越窑青瓷为例
摘要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现造业深度融合,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重要举措 本文结合慈溪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越窑青瓷以及传统制造产业发展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