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生态文学论文范文检索 跟生态文学视野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生态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生态文学视野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该文是有关生态文学论文范文检索与《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生态文学视野和视野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生态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期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摘 要:科学、理性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使人类长期占据了世界的中心,人类社会消融在功利主义之中,随着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来的是昔日田园牧歌的消失、自然灾害的频发、精神世界的失落等问题.表现在文学上,就呼吁诞生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生态文学随之出现.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很好的例子.小说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古老民族鄂温克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兴衰变迁,她用浪漫主义手法,赞美遥远、原始、“落后”、原生的古老文明,反思现代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生态文学;《额尔古纳河右岸》; 敬畏自然;多元文化;未来隐忧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图景.在这部作品里,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灵性,这里是鄂温克族生长的一方净土,鄂温克族人生于斯长于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有期待有,也有阵痛和迷惘.《额尔古纳河右岸》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其中生态文化观念贯穿始终.

一、对自然的敬畏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予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上的极大自信,现代文明的进步使人类逐渐接受了“人类是世界中心”“人是万物的灵长”的人类中心观念.人类的能力在被无限放大,随之而来的一方面是物质的富裕,另一方面是自然的破坏、生态的失衡.生态文学就是着眼于自然生态恶化的现实,以更加高远的眼光审视现代文明带来的后果,颠覆了现代文明中占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生态学中,人的悲剧性的弱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恰好相反),是其征服、人化、驯养、侵害、剥削每一自然事物的强迫症.”[1]《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少数民族鄂温克人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自然的怀抱里,他们利用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大自然的变换更替紧密相连.虽然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落后”的,但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敬畏态度却值得我们现代人尊重.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恋“希楞柱”

希楞柱,鄂温克族人也叫它“仙人柱”,是鄂温克人居住的房屋,他们在希楞柱里吃饭、睡觉、繁衍、死去.“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2]7-8小说后边写道现代城市文明对鄂温克族人的入侵,许多能够走出去的青年人摇摆在山上和城市之间.他们下山之后有坚固的高楼大厦,但是一些真正有民族坚守的鄂温克族人不习惯住在水泥钢筋建造的现代化房间里:“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2]4城市虽然繁华,但是习惯了山林生活的鄂温克族老一辈们仍眷恋自然的纯真和美好.

(二)放养驯鹿

鄂温克族是一个放养驯鹿的民族.驯鹿性情温和而富有耐性,它们的皮毛可以御寒,鹿茸、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可以入药,鹿奶可以饮用.驯鹿还是很好的交通工具,载着主人和猎物翻过山岭和跨越河流.驯鹿也是鄂温克人的好朋友,甚至可以代替族人死去——“一只灰色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一个黑暗的世界了”[2]7.驯鹿作为鄂温克族人离不开的朋友,它们为这个民族贡献了很多,但是索取的却极少,它们吃草是轻轻的,生怕损伤了植物,它们喝水、舔盐、吃雪都顺应自然规律.

(三)传承火种

燃烧的火种如跳动的心,是鄂温克族人生存的标志,它在鄂温克族人中世代传承.在这个民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我”看来,没有火种的日子,是无尽的黑暗和寒冷.虽然城市布苏里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他们下山的人再也不需要火种了,但是在“我”看来:“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2]5鄂温克族的火种来自铁与石的摩擦,是熊熊燃烧的自然之火,是带有民族色彩的火焰.火种的世代传承意味着鄂温克族人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象征着鄂温克族人不灭的希望.

二、对文化多样性的呵护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将笔触延伸到原始文化层面,用宏大而富有温情的叙事探寻中国本土乃至世界生态文化的根脉和精神力量.小说中提到的萨满文化是我国北方民族信仰的文化,萨满是天、地、人之间的使者,是远古人类智慧的化身.“万物有灵”是萨满文化的基础,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拜崇[3].迟子建对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黯然消退表示担忧和惋惜,用自己的笔记录下鄂温克族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体现了她对文化多样性的呵护.

(一)跳神文化

鄂温克族人都有自己的萨满,他是被神灵选中为本民族祈福消灾的首领.他们身上承载了神秘的原始文明,在鄂温克族面临自然灾害、疾病、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时,萨满才会出来跳神.萨满跳神需要换上特制的神衣、神帽、神裙、神鼓,举行庄严的跳神仪式,每次跳神都要持续很久,这期间会消耗萨满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如果跳神成功,祈求的事情便会如愿.

在迟子建的笔下,跳神文化不再是作为封建迷信被批判,而是鄂温克民族文化庄严而神圣的一部分.它是鄂温克族人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带来威胁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是凝聚种族力量的精神纽带,跳神的萨满因无边的法力和无私的付出受到整个族人的尊敬.

(二)图腾崇拜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人崇拜熊.他们在猎到熊时,整个乌力楞的人都会聚到一起,在吃熊肉时还会学乌鸦一样叫上一会儿,目的是让熊的灵魂知道不是人在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他们还要为猎到的熊做风葬仪式,同时唱起祭熊的歌:“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乌鸦./我们把你的眼睛,/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2]247这种庄严的风葬仪式和专门为熊编制的祭歌,充分说明了在鄂温克族人文化里对熊的崇拜,这是一种野性和力量的崇拜.

(三)造字文化

西班喜欢讲鄂温克语,当他知道鄂温克族的语言没有文字时,就下决心要造出本民族的文字.“他造的字很简捷,比如河水,就是一条笔直的横线;闪电,是一道弯曲的横线.雨,是一条断断续续的竖线;风,是两条波浪形的竖线.云朵,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半圆;彩虹,是一条弯曲的斜线.”[8]236西班简单而又富有创造性的造字行为,体现了原始初民对语言最初的认知.

西班在汉语普及的时代,坚持讲鄂温克语,并积极创造本民族的文字,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迟子建在小说中对西班造字持肯定的态度,表现了作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肯定.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呵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使多种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三、对人类未来的隐忧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结尾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在现代城市文化冲击下原始的少数民族文明还能存留多久?迟子建对此也隐隐展现出了担忧,到底是该选择城市文化还是选择少数民族文化?也许可以这样回答:“人类需要回归自然,但是这种回归必然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不是向原始社会倒退.”[4]小说最后写道,在城市文化的诱惑下,鄂温克族人纷纷下山去寻求便捷舒适的都市生活,只有“我”和安草儿坚持留在了山上.本以为故事到此就凄凉地终止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道驯鹿木库莲下山之后又回来了,这寓意着驯鹿终究选择回归山林,给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注入了动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在被现代文明裹挟的世界里,人类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凸显,但是这也给生态和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鄂温克族人本来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伐木工进入山林,山中的动物越来越少.在鄂温克族人看来,那些伐木点就是生长在山中的一颗颗毒瘤,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脚步也冲击着原始文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是放纵的.城市的浮躁和喧嚣打破了人类自然平和的心灵,此时的城市迫切需要精神救赎.少数民族文化里的坚定信仰、敬畏自然、包容和浪漫的精神正是治疗城市心灵空虚的一方良药.

《额尔古纳河右岸》可以看作是迟子建的乌托邦,她从生态文学角度赞美“落后”的原始文明,为当代小说的书写探索了新的方向.小说中渗透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相通之处,是净化现代心灵的一味良药.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后现代主义话语谱系中的生态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7(1):108-114.

[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3]吕萍.当下作家笔下的萨满文化书写[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3):126-130.

[4]刘中项.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梁——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6):97-101.

作者简介:席新蕾,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本文结论: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生态文学视野和视野方面的生态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生态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接受美学视野下三言中的果报思想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
摘 要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于“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结合“三言”在当时的读者分析,可以知道这是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其中 .

现实主义的皮相和网络文学的歧路以《蜗居》为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纸质媒介为主要阵地的传统文学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唱衰的过程,文学读者群体数量的急剧减少,作家和批评家不再是面向社会问题发言的主流力量,让一些人哀叹,“文学边缘化了&rd.

美学视野论电影《钢的琴》
【摘 要】电影钢的琴是我国黑色幽默影片的典型代表,影片极为经典,巧妙的融合了艺术与商业,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文艺电影史上的一次新突破,开辟了大陆地区文艺商业片的先河 电影上映至今很多人从中受到了鼓.

精神生态视域下的《金翅雀》解读
王秀银,左梦妮作者简介王秀银(1963),男,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左梦妮(1993),女,湖北襄阳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