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实践活动硕士论文范文 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近十五年文献分析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实践活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近十五年文献分析,该文是实践活动类论文范文文献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文献和五年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实践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实践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小论文综合实践论文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进入课堂后,其开发就一直备受关注.对近十五年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作者单位以及内容的分析,发现该研究的总体状况良好,研究成果丰富,但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策略和评价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11-0035-05

在我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的,具体来看,2002年之后才有众多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可以说,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五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现状,思考研究不足,力图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从中国网络出版总库获取信息,为了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在搜索中以“主题”作为检索项,输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精确”查找,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1 566条,其中期刊论文1 315篇,硕博论文251篇,通过人工方式逐条对1 315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去掉会议通知、征稿简则,共得到有效文献1 309条,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28篇.

通过文献内容分析的方法,对328篇核心期刊文献分别从内涵、条件及影响因素、策略以及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文献数量逐年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15年,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文献总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导向.故2001年到2004年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2004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到2004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影响力的加大,实践层面的关注度上升,故2004年到2006年,论文数量稳中有降.经过四年的发展,专家学者开始进入一个反思进步阶段,故2006年到2008年,论文发表的数量又开始呈递增趋势.2009年,从期刊总量和核心期刊的数量看,都属于研究成果较少的一年,这也体现了研究的冰点和热点变化.2010年以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数量不多,而期刊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核心期刊是体现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这一时期论文总体质量不高.(文献搜集截止到2015年4月1日)

2.文献作者单位分析

通过对1 309篇期刊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进行分析,将论文的作者类型分为以下四类: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所的研究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线中小学教师(包括校长、教师进修中心的工作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包括教育局工作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其他(包括报刊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

由表1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还是以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的研究人员为主,他们作为课程开发的专家和主导力量,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一线中小学教师具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且参与研究的比例较高.从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级教研室积极推动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并积极投入到当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去.从文献作者的总体分析来看,1 309篇期刊论文中,仅有16篇是高等院校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合作完成的,研究量仅占相关研究总量的0.01%.由此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所欠缺.课程开发的研究还将以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为主,因而高校科研人员还应加强与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3.研究内容分析

核心期刊论文往往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走向,故对新课改以来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328篇核心期刊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内涵、条件及影响因素、策略以及评价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分类.其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的有30篇,占相关研究总量的9. 15%;对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有55篇,占16. 77%;对策略研究的较多,有207篇,占63.1%;对评价研究的有36篇,占10.98%.

(1)内涵.2001年,张华在《教育发展研究》上发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一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11自此,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又从不同的视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地解释与深化,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以及意义进行了探究与补充.有的学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程序和策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从学生自身的发展出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阐明了其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贯穿了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的理念.[21

大部分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内涵和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关注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出发,主要由于其在操作方面的难度较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很容易与校本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内涵相混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综合课、实践课或活动课,也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是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课程,是对传统“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总的来看,学者们主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学生自身发展三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进行探讨.

(2)条件及影响因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条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这一群体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掌握更多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对教学的设计、信息的应用、教学的预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链接”、适应新授课方式、协作性教学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等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除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另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课程资源,课程就无法实施.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地域因素的影响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各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现状,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千差万别,且各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支持的力度不一,师资分配不均衡7],这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显著.

(3)策略.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多,论文主要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主体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本身两个方面概述.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主体的策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进行研究与评价,找到优势,弥补不足,通过采取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课程开发主体本身的综合素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本身的策略研究,主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这四个方面切人.有的学者从范围、形态和价值维度划分了课程资源,并提出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和利用地区的特色资源.如大连市新甘井子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探索的“小项目融合大主题模式”,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课程体系,构建了“六段式探究模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就是要靠教师们去开发,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地区、本校学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评价.目前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内容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和开发价值方面.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课程开发的综合能力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评价的焦点问题.另外,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当然主体,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是否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产生影响,学生应该是参与主体和目标主体,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新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念也已经深入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观念中,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偏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主体的问题

第一,研究主体分布不合理.研究主体半数以上都是高校科研人员,理论研究相对较多且丰富,但缺乏对实践的关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的构建是其发展的基础,但实践才是其最终归宿.虽然一线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中小学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还不足30%,实践研究仍然偏少,且仅有0.02%的研究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第二,概念理解混乱.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把握不清,仍然有很多学校的教师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质.有的学校甚至开设了上百种课程,统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课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有的学校把活动课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这些都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曲解.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的理解偏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精英主义取向、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学习内容出现偏颇、对学习活动指导不到位、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存在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0]由于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每个学校甚至参与课程开发的每位教师都有一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解,这就造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混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必须在正确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目的,否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仅仅是顺应改革,敷衍了事.

第三,课程开发主体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需要.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家往往致力于理论的建构,理想化的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对课程实施的关注较少,对实践的关注有限.其次,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其综合素质往往不能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完全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再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目标不明确,参与课程开发的方式混乱.

基于以上三点,高校研究人员应该深入到中小学中,加强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支撑.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还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运用在线、远程的方式相互交流,教师可以上传相关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情况的视频,寻求专家指导.课程开发的专家研究人员要善于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身掌握的理论的支撑下,走进课堂,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一堂课,立足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层次结合.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师范类高校进修学习,不断扎实自身的理论功底.另外,教师的在职学历考试应该进一步实现规范化、严格化,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学习意识.在综合课程开发过程中,一线中小学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专家的支持与帮助,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出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寻找理论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是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因此,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以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的新转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调动开发主体的特长,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主体进行指导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信息素养,扩大课程开发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的渠道.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策略研究的问题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的开发,往往忽视了家长和社会力量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会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挪作他用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套体系,但却未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分配不均,干脆对这一课程体系呈观望态度,有领导视察或公开课时,临时抱佛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科学体系,学生的档案建设不合理甚至缺失.

课程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需要在多方面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各方面的因素,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开发策略.教师要积极借鉴他者的成功教学案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工改造,制定本校的课程开发策略.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把学生在每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学生撰写体验、收获或演讲的方式存档.随着大数据研究的深入和成熟,学生的档案将越来越重要.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搭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共同参与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加强交流,或者与家长携手,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为学生的均衡发展创造和谐的校内外环境.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评价的问题

评价方式单一.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采用考试这样的量性评价,很多教师就把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活跃程度、班级的氛围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最重要方面.而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向度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其生活指向性评价,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价值进行评价,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方面的作用.在评价方式上,还是以短期评价为主,长效性评价难以坚持.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参与评价的机会较少.在各方面评价中,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内容的评价相对较少,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开发的结果和利用价值(即投入与产出比)进行评价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其开发的一个重要向度.因此,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以评价促进发展.课程开发不是一步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在评价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内涵.首先,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价值统一起来进行评价.把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目标主体,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其作为课程开发参与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把质性评价作为评价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寻求量性评价,走出教育学领域评价的限制,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视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还应该始终本着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生态美学观,致力于开发贴近生活,注重生活体验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实践活动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文献和五年相关实践活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依托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小学始建于1905年 学校以得天独厚的古镇文化、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为支撑,坚持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化生活、开放性生成、多元性评价的导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有柴小特.

信息技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设计
背景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新的一轮征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科学习的重要课程,主题学习尤为重要 要.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本文结合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中的探索与思考,分别从领导重视,常态推进;发掘资源,构建.

教育部: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据中新社10月30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纲要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小学1至2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