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未来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王威廉:写作的未来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未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王威廉:写作的未来,该文是关于未来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王威廉和写作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论文论文的写作写作投稿

王威廉

王威廉,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十月》《作家》《花城》《读书》等刊发表大量作品,并收入各种选刊、选本.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首届《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大奖”、广东省散文奖、广东省中篇小说奖、《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等,入选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出版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北京一夜》(台湾)等.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

写作历史超过十年的作家,心底如果还没有感到一点儿疲惫,甚至还有了洋洋自得的陶醉,那么,我想这样的写作一定存在着什么问题.我的意思是,疲惫对于写作而言不是羞耻的,而是必要的,它意味着你在过去的写作中,某种程度上真诚地尝试过了这项极为复杂的艺术,已经在经验与语言的可能性方面挖空了心思.与陶醉和疲惫相对应的,是厌倦,不论是过于频密的重复,还是创造力的委顿,终将产生厌倦的心理.疲惫,意味着心灵经过休憩可以重新上路;厌倦,则意味着这趟行旅随时都面临着终结.

当然,话可以这么说,因为,语言比起现实来,是过于泾渭分明的.现实的情况也许是,陶醉、疲惫与厌倦,时常混杂在一起,只能有程度上和倾向上的区别.一个人应该时刻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浅显的事情,尤其是写作的人,经常需要从语言那清晰的地平线上收回目光,沉入现实的混沌当中.这样的混沌,如泥土一般,滋养着写作的种子.最鲜艳的花亦是如此,当它令人惊叹的美冲进我们视网膜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的根正在黑暗和脏污的泥土中向下尽力生长着.大自然已经用自身的存在物,呈现了艺术的全部过程.由此,我们还应该相信,艺术是自然规律之一种,是客观存在之物,我们的创造,也只能是从属于这种客观呈现的过程.

写作经年,长期被纳入这个艺术过程之中,我感到有一个很重要的副产品产生了,那就是:人的存在意识.这样说,似乎他人不存在这种“人的存在意识”,他人当然存在的,只是艺术家被迫将自身的注意力越来越聚焦在这个面向上.这个面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花朵本身,还是花朵所要面对的那更高的存在?那种存在是一种巨大的虚无?还是不被我们所理解的另一种目光、另一种形态的视网膜?

这不是人能回答的问题,但艺术家必须日复一日地面对,这种姿态与花朵的姿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没有花朵,也即是没有艺术,那样的世界,属性太过黑暗,就连荒寒到极致的宇宙深处,在我们的视野中,都呈现出壮美的星空.这并不是偶然的,宇宙的呈现需要回应,不是我们看见了宇宙,而是宇宙借助我们看见了自身.

在这样的尺度下思考人的问题并非大而无当的空洞,而是一种更加细腻的观照.如果连宇宙都需要自我呈现,那么人类社会的自我呈现更是必然的.我时常觉得,这其中蕴含着某种终极性的真理.花朵和艺术,让世界还是有了某种可以称之为“希望”的东西,只不过这种“希望”是没有终点目标的,只是来自不知起点在何处的中途的眺望.这“希望”改变着世界的属性,黑暗和脏污尽管依然黑暗和脏污,但不再是封闭的,转而获得了一种观照.不论被人肯定还是否定,都获得了一种驱动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根须向下,让花朵向上.

强烈的人的存在意识,让艺术家必须从个体生命的内部去理解写作,这也是作家谈论一切文学现象的出发点.社会现象、历史问题、时代病灶、经验趣味等等,都可以驱使一个作家的写作,但一个作家没有强烈的人的存在意识,这种写作注定是不能持久的,也必定是缺乏艺术深度的.有了强烈的人的存在意识,社会、历史与时代原来只是一种纷纭的意象,这意象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以艺术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穿透进入意象的内部,发现在集体叙事的宏大阴影下,漏光的缝隙犬牙相错,握紧一道缝隙,也许就可以像阿基米德那样,撬动整个世界.

对个体生命的极大肯定,并非无视写作的客观环境.这个环境有个学术名词,叫“文学制度”,制度规训了生命,生命改变了文学,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个有着强烈存在意识的艺术家,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不加反思的.因为存在的终极是自由,而极端的规训总是通过消灭自由而湮没存在.

这个时代的文学环境,可谓是危机四伏、触目惊心.还在谈论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与文化热的人,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少了.那个年代已经成为某种寄托怀念与记忆的象征,文学的影响力颓败到已经无法再与那个时代一起相提并论了.我们更鲜活的参照系来自十几年前:世纪交替之际曾经泛滥着文学就要死亡的论调,给文学写悼词络绎不绝,每一份悼词都激起了文化界的极大反响.如今,在这个网络时代、微信时代,不必再给文学写什么悼词,我们看到的标题常常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文学”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诗歌为什么重要”……这种变化是如此动摇根本,让人胆寒.

一百多年前,奥维尔的那篇著名随笔《我为什么写作》,表达的是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化政治立场,今天许多作家的《我为什么写作》,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自我辩白,似乎写作这个行为变成了一件暖昧难言的事.当然,这样的变化对于文学实质的理解,也到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阶段.换句话说,每个作家的写作不再是跟风的、流行的,甚或行政的,而是必须自觉的,他需要给自己无望的写作行为一个合法的理由.如果说文学的大环境比起三十年前变差了,但是作家的写作自觉性比起三十年前无疑提升了太多.这自然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是不容忽视的.这种自觉性与经济生存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讽,因此而来的各种扶持项目,从到各地市的各种文化机构层出不穷.不过,与其说这些扶持是为了某种政治宣传的目的,不如说这些扶持更像是一种保护,一种类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只要是适应了市场的文学作品,则得到了惊人的利益,令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写作还抱有最后的幻想,以为这是一块无限肥美的蛋糕.市场与艺术,从来都不是成正比的,本质上更是没有关联的两件事情,正如艺术和艺术商品是两个概念.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市场的根本原因.那么,对于远离市场的那些作家而言,扶持是必要的.回溯历史,我们不应忘记“严肃文学”的诞生和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新中国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隐秘关联.一个作家应该看清楚文化话语背后的利益关系,更应该看清这些利益关系背后的历史文化机制.

当然,写作的自觉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写作者过于信任自己的判断之际,往往会陷入自身的逻辑当中,从而与外界拉开距离,产生隔膜.(这也是我要在这里声明的,作者对于自身写作的“自觉性”一定要有所怀疑,这种“自觉性”一定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的,与整个时代保持着血肉的联系.)有论调声称,文学之所以寥落,是因为作家们故弄玄虚,脱离了读者.但以世界文学的艺术尺度去衡量,分明文学变得更加精致与微妙.至少,艺术的整体品质变得更好.但人们并不领情,读者纷纷退场,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太多的手段和形式代替了文学的娱乐功能.丧失了娱乐功能的文学,不能像音乐、美术那样直接诉诸感官,反而还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艺术与情感要求.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们远离文学是应该的吗?不,在我看来,这种要求恰恰显示出了文学与生命之间那种最深沉的关系.当人们变为感官的奴隶之后,还能让人们恢复对生命的“强烈存在意识”的途径,只有文学的这种要求了.文学的要求,让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来.现代科技本来是为了方便人类的,却在不知不觉中,虚弱了人们对生命的责任.似乎整个生命都能交由科技来解决,这是这个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时代的最大神话.

正是在这样的难度之下,写作真正拥有了未来.写作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真实理性,没错,写作自然基于生命的感性体验,但谁能说那种感性的体验就是荒谬的呢?就因为我们体验到的和我们的所做作为相违背?在我们体验到的巨大荒谬面前,现代人那种精于算计的生存理性才是一种最大的非理性.现代人的生存在物质上明明变得容来,但现代人的心理却有着自身都不去理解的危机感.每个人都被资本和权力更紧密地裹挟,连最基础的生物本能都在失去,变得比动物还要脆弱.

作家在不写作的时候,也是凡人,也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作家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只要不改变他强烈和独特的生命存在意识,对于艺术而言,都是合乎道德的.但当他写作,他一定会把自己的行为放进巨大的荒谬当中,他会成为自己嘲弄的一部分.好的作家深谙此点,这就是为什么好的作家一定是克制有度的.

当批评家对一群作家进行论述的时候,作为群体中的作家其实是很难回应的.倒不是怕挺身而出成为靶心,而是因为一个典型的写作者其思维是向内的,甚至不免带有一定的自足性和封闭性,他并不真的关注其他同行怎么做.除非他正巧要将这个群体作为对象去表现,那么他也许还能多说上几句.当然,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对于文学现象而言,再睿智的发现,也只能是局部的真理,不能避免例外的出现,而文学的奥妙与精彩,往往来自这样的例外.文学不是战争,不会突然崛起一个凶猛的军团,能在文学中崛起的,只能是例外的单体,如同草地上的几朵鲜花.鲜花值得赞美,但草地也不能因此就要被否定.

艺术回应批评,只能以作品的形式.而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体恤.在今天,审美批评当然还需要,但这应该属于批评的门楼,踏入门楼之后,批评的目标不能再停留在文本的不完美性上,完美的文本只是一种的美学说法.正如经典的产生,总是源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机制,另外还得考虑到相当大程度的偶然性.批评的目标应该是:与写作一道,在时代的语境当中进行深度的化学反应,激活与照亮人的存在意识,从而构成光源性质的意义生产链条.

昆德拉那句话依然有效: “艺术家通过对抗时代,取得艺术的进步.”艺术家如何对抗时代?为什么要对抗时代?“对抗”这个动词并不能理解成一种否定, “对抗”更像是一种警惕.每个时代都有陷阱,不论是理想的20世纪80年代,还是复杂的当下,都有.警惕而反思,是艺术家最朴实的立场.艺术所对抗的,是那些压抑人的存在意识的事物.那样的事物越来越多,因为历史的惯性尚未消除,而新的问题又被发明出来.艺术通过改变审美,来改变实质的事物.这不是妄言,越是漫长的历史时段,我们越是能看到这样的改变.

任何事物都有未来,写作自然也有未来.写作的未来,这个说法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深远的隧道,隧道内部安装着复杂的透镜装置.因此我可以望见未来世界的一角.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个人,那个人仿佛就是我自己,我的身体可以被科技随意修复与再造,我的意识可以在网络上被随时上传和下载,那么我是谁?我为何如此?只有写作.我写下我的故事,我告诉其他人,我是独特的,我的存在不容置疑.

这就是写作的未来.

综上而言:上文是一篇关于王威廉和写作方面的未来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未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王威彩:拼搏成就丰盛人生
言恳意切 寄语香港青年李大钊先生曾以一句“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来体现人青年时期的美好,因为在人的一生中,这是一个不可取代的阶段 於个人而言,青年时期的选择.

王再武:高价光瓶酒未来有充足成长空间
精彩语录 布局未来光瓶酒战略应再升级 酒企篇言谈语境 11 月7 日召开的“2017 全国光瓶酒领袖大会”上,作为在近年来的光瓶酒领域中诞生的具有创新价值和开拓精神的产品时间陈.

王延才:特色区域建设是未来世界名酒产业的核心
精彩语录 “产区”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对于优秀的酒类饮品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也成为了世界烈酒最好的品质表达方式 言谈语境 11 月19 日,2017 上海国际酒交会在上海开幕,世界.

现代性经验中的灵魂窥视者评王威廉的小说创作
王威廉身为“80后”作家,却与通俗概念中的“80后”有着云泥之别,正如王威廉这个名字一样,看似为英译名,带有“洋范儿”,却来自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