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文体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文体学视域下《师说》两个译本的比较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文体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2

文体学视域下《师说》两个译本的比较,该文是有关文体学硕士论文范文与文体学视域和《师说》和译本类硕士论文范文.

文体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体学论文参考文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刘 露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关注.在众多佳作中,凭借对师生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索,《师说》这篇上乘之作吸引了不少人进行翻译.本文以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修辞、句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以期找出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一些有益方法,并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 文体学;《师说》;英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7-0050-02

[作者简介] 刘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脍炙人口,同时他的散文隽永雅致,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论述了拜师的重要性和原则,也体现出作者摒弃世俗、独抒己见的高尚情操,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有着恒久的意义,吸引了不少学者进行翻译,如杨宪益夫妇、罗经国、刘师舜等.罗经国是北大退休教授,《师说》英译本被收录进其《古文观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古代散文卷》中也收录了《师说》一篇译文.因此,本文选取罗经国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个译本,从词汇、修辞、句式等文体学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一些古文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二、文体学与翻译

什么是文体学?Leech&Short将文体(style)定义为“特定语境下,特定人物出于特定目的对语言的使用方式”.[1]演讲中说话人为了获得较多的现场观众互动,煽动听众的情绪,达到演讲目的,多采用通俗浅显的词汇.20世纪初,语言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文体学的研究,早期的侧重点放在口语体上.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文体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它的研究范围逐渐由口语体扩展到书面语.文体学在中国出现得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长足的发展.

文体学主要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的角度出发,分析出作品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征.王佐良先生早在1963年就撰文分析英语的文体与风格,并建议英文教师和翻译工作者开展文体研究.[2]不同的文体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翻译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神韵,离不开译者对全篇风格的把握.运用文体学知识进行翻译分析,能细致入微地透析译者选词炼字、谋划全篇方面的努力,能更好地发掘译者是否吃透全文的风格.另外,申丹认为:文学翻译这一领域本应十分适宜进行文体研究,但将文体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尝试至少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还较为少见.[3]每部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底蕴,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传递作品内容,而且要兼顾作品独特的风格.可见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解决当前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十分有益的,它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的发展,被翻译研究者视为一个崭新的视角.

三、译本分析

词汇、修辞、句式等都是文体的载体,是辨别文体的重要依据,在文体学中占据十分显著的地位.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师说》罗经国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本进行比较.罗经国译本以下简称V1,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本以下简称V2.

(一)词汇层面

词汇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词汇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文学作品的文体决定的.例外,新闻中多采用中性词汇.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译者如果要将古文中表达的意思英译出来,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修养.翻译时要通过反复比较词语意义、外延含义和中西方思维差异,仔细推敲选择恰当的词,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原文神韵的同时,创作出文学性、艺术性俱佳的译文.

例1:三人行.[4]

V1:If three men are walking together. [4]

V2:Out of three men. [5]

通常数字都有精确的含义,但是也有例外.《古汉语常用词典》在解释“三”的含义时,最后有注:古代汉语里的“三”“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6]在汉语的模糊性中,“三”、“六”、“九”、“十”、“百”等都是表示“多、高”等程度而不是精确数字,如“五花八门”、“九牛一毛”、“万无一失”等.由此可见:原文中的“三”,并不能作为一个精确概念,而是虚指或者比喻性说法.V1选用three,由于文化差异,读到译本的外国人一定会误解为是三人同行,因此这里欠妥.V2的out of three men也已经将“三”理解表达为精确数字.这里或者可以将three虚化为several persons,这样较为符合英文的思维逻辑,也切合原文含义,准确表达了“三”的含义.

(二)修辞层面

《师说》是一篇议论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离不开文中修辞的应用,比如对比、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主要是通过修饰、调整句序等方式增强语言的表达作用.

例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

V1:Therefore,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person is high or low in position,young or old in age.Where there is the doctrine,there is my teacher. [4]

V2:Whether he is noble or common,older or younger,whoever knows the truth can be a teacher. [5]

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对偶是采用两个结构相同、句法相似、语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从意义上,它具有极强的概括力;从音律上,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译成中文时,要尽量模仿原文对称的形式和语义,这样更容易产生听觉或视觉的美感.V2用noble or common翻译“无贵无贱”,虽然英文含义大致与原文吻合,但是没能体现出“贵”与“贱”语义相反的特点.V1的high or low in position,young or old in age体现了对称美,结构整齐划一,带给人与原文同样的视觉享受.不过因为“无长无少”中“长”放在前面,把V1的young or old改为old or young应该会产生更加完美的表达效果.使用仿句是翻译的常用技巧,这里模仿了英语里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这样便于记忆、传诵,为读者喜闻乐见.

(三)句子层面

句子是篇章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可以从中英文表达差异方面进行比较,看句子翻译是否符合英语表达规范、是否可读.其次,句子在篇章中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加以分析.关键语句在谋篇布局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被视为文章的灵魂所在.翻译《师说》这类议论文,可以考虑变换句子的语序、调整句子的结构,增强全文的说服力和劝导力.

例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

V1:I don’t think it wise to learn from the teacher when one doesn’t know how to punctuate,but not when one has doubts unresolved,for that I find to be the folly of learning in all matters,but neglecting the big ones.[4]

V2:If we want to learn to read but not to dispel ignorance,we are learning the lesser and giving up the greater,which is hardly intelligent. [5]

这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句.中文语法中习惯先陈述后结论,全句先陈述一个不正常的学习风气,阐述后得出一个结论:“吾未见其明也.”先看V2将前半部分的处理:第一,“读”在古文里是句子停顿的意思,理解为读书,忽略了古文和白话文中的意义差别;其次,如果将V2返译成中文,意思大致为“如果我们想学习如何读书,而不解决困惑”,与原文意思出入很大,而且翻译遗漏了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最后,把结论部分翻译成定语从句,削弱了原文判断句的语气.V1很精练地将原句进行重构,做到了意义贴合原文,而且句式上来说,先翻译出结论部分能够凸显出“吾未见其明也”的观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比V2要紧密.因而,遇到中英文语序和表达有差异的情况,翻译要灵活变通,必要的情况下选择重构,使目的语流畅可读,充分发挥译文的优势.

四、总结

无论诗文小品,也无论哪朝哪代,中国古代文学不乏大师之作.这些璀璨文明的传播无疑会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而这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文体学的发展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无论是词语的搭配、修辞的运用还是句式的变化,都可以看出文体和翻译密切相关.通过对《师说》两种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将古典文学英译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修辞、句式结构等特征,体现出古文的音美、意美、形美,然后尽可能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因而从文体学的角度去分析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翻译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词性转换、句式重构等等.这一点对于翻译古文或诗歌这些艺术特色鲜明的古代经典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Leech,G M Short.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1/2001:10.

[2]杜庆龙.文体学与英文翻译学习探析[J]青年作家,2015(4).

[3]申丹.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中国文学·古代散文卷(汉英对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M].商务印书馆,2005.

结束语:本文是关于对写作文体学视域和《师说》和译本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体学本科毕业论文文体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符号学视域下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摘要20132017年,央视连续五年在春晚直播中插播了公益广告 这些公益广告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亲情以及民俗……主题,在全国亿万观众共聚一堂的同时,它们向观众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央视春晚不.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良知和知识之辨
摘要在阳明心学中对良知需要立足于阳明的良知本意,贯通其生命智慧解读 对于单独的知含义为何也尤为重要 从无能所的良知本体到一元论的体用关系,良知在去除染污的分别知识,重树格物、致知、诚意工夫…… 不仅解.

从美学视域下《港囧》和《煎饼侠》的植入式广告
近年来,伴随着媒介新生形态的日趋崛起,传统的传播媒介遭受“瓶颈”障碍,投放效果越来越差,使得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寻找新的传播媒介,继而崛起了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电影植入式广告 其中,.

人性方圆:从美学视域影片《鬼子来了》
【摘 要】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在众多展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该片摆脱了传统抗日战争影片重点展现战争场面的桎梏,将视角下移转向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内心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本文从美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