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材料浏览

剖析邮市中的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邮市中的部分陷阱和骗术花招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剖析邮市中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邮市中的部分陷阱和骗术花招,本文是剖析邮市中的论文范本与邮市和骗术花招和剖析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剖析邮市中的论文参考文献:

剖析邮市中的论文参考文献

“邮市”,是集藏爱好者对经营集邮品市场的简称.集邮这种具有高雅情趣的休闲生活,因充满着知识的海洋,吸引着广阔的人气.“”结束后,人们的集邮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从自由性的聚众邮票交换,到自发性的马路邮市买卖,再到规范化的邮市经营,又跃升到兴起的文交所互联网+电子盘交易,30多年的邮市风风雨雨,确也造就了一批借邮生财的特色富翁.集邮在概念上的归属是一种文化生活,何时从集邮文化生活演变成集邮商品市场且不去考究,反正集邮者是从“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到“拾遗补缺、择购丰藏”,又戏剧性地紧跟了“预订续缘、邮品精变”的特色时代,虽有怨言但服从了集邮文化事业,一批老集邮迷宁愿在早晨五六点钟顶寒冒暑到邮政网点排队买新发行的邮票,哪怕第二天新邮在市场就打折,也不会想到社会上买票给邮友寄首日封.为何?新邮票首发日在市场上就有假邮票面市已是不足为怪,因为现在的假货印制得太逼真,万一老眼昏花买了假邮票做成首日封寄给邮友,集邮一辈子的英名会毁于一旦,这可能就是当今老年人热衷于排队买新邮首发的现实.

国家既然允许邮资票品进入市场经营,那么无论是添趣、集藏也好,投资、传后也好,如果邮票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从古至今商场就是战场.不管是*者、投资者还是经营者,在这个同质时代,经验就是优势,知识=财富,谨慎是一种聪慧.

邮市上的“陷阱”

当今邮市对新发行的邮票进行炒作,已是司空见惯.一些有点实力的“操盘手”和无实力充当托的“邮掮客”为了赚钱,不惜采用种种卑劣的手段设置邮市“陷阱”.邮市上常见的新邮“高开高走”、“高开腰斩”、“低开暴涨”、“垃圾成金”等人为的行情,其实就是这些人制造的.由于邮市涉及的人员结构复杂,变化多端的行情最易松懈人的警惕性,特别是经验较少的人,往往会误入陷阱,吃亏上当损失不小.而设“陷阱”的人,惯用的手段是在意识形态上施展“谣惑”.

“谣惑”是一种社会流行术语的简称,也就是制造谣言欺骗人,然后从中达到渔利的目的,这在当今的邮市上是经常会碰到的事.由于这些人运用的方法有一定的诱惑力,造的谣言往往是在邮市刚飘红兴起时.如前段时间的“国家要调控房地产或央行要下调银行存款利息等,很多大老板和投资大户会转向邮币市场了,这一段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用汽车收货的大款,因为票源有限很快就会南下了”等谣惑,使一些初入邮市的新手,把它当做邮市会火爆的信号,结果大量吃进后仍风平浪静,方知上当受骗,这就是骗子倒腾的惯用伎俩.当他们需要低价进票时,就收买一些人四处放风,什么“国家最近要整顿邮市,马上会收交易税了”“总公司又要对某种邮票大量放货了”等等,说得有板有眼、唾沫乱飞、活灵活现,有时又故意一个人对其他几个人说悄悄话,并信誓旦旦称此消息是来自“内部的权威人士”,由此编出了许多叫人信以为真的故事.当人们相信这些谣言后,认为邮市肯定下跌,压了货再不出会越跌越没人买,越没人买就会越亏越惨,就纷纷把手上的货低于市场价拋出.这时,骗子们就乘机大量吃进.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变换方式,派人冒充大型集团公司的代表,到市场来收邮票,坐庄上文交所,今天是张三集团的,明天又是李四公司的,因收的指定品种数量大,报价又高于市场一倍左右,这时任何邮票经营商都没有一次性可供的货源,当经营者打电话到外地调货时,哪知全国都需要这些品种,无形之中使邮市的经营者传讯或挂牌收购,一夜之间这些品种便僧多粥少,不断上涨.这时,骗子们即派出人马把原来低价吃进的“指定品种”抛向市场,乘机大赚一笔,然后一走了之.

我认识的一位邮票经营者也糊里糊涂被骗了.一位自称某公司的老板到其店里,要收《癸巳年》蛇大版1000版,当时市场价280元左右,来人报价460元,承诺兑现货,前提是保真.因店里没这么多货,约定下个星期到店里提货,当店主把货源备齐后通知该老板来取货时,被吿知在海南开会要10天左右才散会,10天后再打电话又说在新疆出差,一个月都过去了还未见踪影,后来一査留下的手机号,原来是无实名制的神州行卡,这才方知是“操盘手”设的局,上当了.好在当时的进价是260元左右一版,因放在店里占用了资金,便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亏10多元1版卖出了一些,仍被套500多版未卖出,到年底跌到210元一版还无人敢接,只好200元全部出手,一次下来几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当今的集邮市场如隐蔽战线,有介绍生意的人,他们或帮卖主寻找顾客,或帮买主寻找货源,当生意成交后,他们从中收取“介绍费”.还有的充当买卖双方不见面的线人,代买代卖从中得益,这种人被称为“掮客”.某些炒邮大户就收买这些说客充当“媒人”,由他们向初入邮市的新人或一些公司提供信息,经过他们四处忽悠、游说,从表面上形成一种有利于公司会赚大钱的气氛,还不时地热心帮助新手买进卖出略尝甜头,忽悠不明真相的人,部分人甚至还把他们当做朋友或参谋,言听计从.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类似于模式,最后使人误入歧途受骗上当.还有一些人,被炒邮大户收买当马仔,在炒邮大户出票时,冒充大款老板,引诱其他买主上当,这种人实际上就是“托儿”.有时,炒邮大户收买几个“媒人”、“托儿”组成所谓的文化艺术品公司,到邮市上冒充卖主和买主,他们拿出一种邮票,由甲卖给乙,乙卖给丙,丙再卖给丁,一个比一个低,造成一种邮市即将下跌的假象,结果引起整个邮市的都下降.有时,为了使邮价上升,他们又重蹈覆辙,一个比一个大手笔高价收,从而引起整个邮市暴涨,他们乘机从中渔利.还有一些唯利是图的“游(邮)贩”,为了发不义之财,有时竟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巧施诱饵,引诱邮市新手上当.有的“游贩”装扮成什么也不懂的外行,用一个提包装了几本集邮册,在邮市新手面前自称该集邮册是其父亲或什么亲戚留下的遗物,自己留着也没用,给点钱就卖.在这些邮册中,往往有一些中高档票.邮市新手往往辨别水平差却又利令智昏,认为赚钱的时机到了.于是,就把该“游贩”的邮票降到实际价钱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这时,“游贩”会哭丧着脸要求再多给些钱,这时只要稍微加点钱即可成交,甚至不加钱也能成交.而买主自认为捡了个便宜,回去后,经人鉴定,那些中高档票全是高仿的假票,而一些普通的票多半品相也有问题,这时才知上了大当,捡漏得来的全是欣赏品和“垃圾邮”.无论是“操盘手”、“邮掮客”,还是“媒人”、“托儿”、“游(邮)贩”等,都是利用“谣惑”专设陷阱的人.像股市一样,进入邮市投资有风险,新手入市千万要小心,切莫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几家欢乐几家愁”是邮市的真实写照.

邮市上的骗术花招

骗术花招之——邮票“外科手术”

邮票、纸钞和书籍、书画一样,都是纸质制品.纸张本身很“娇气”,具有不耐磨损、易玷污等弱点.一些年代久远、保管不善或被使用、交换辗转频繁的邮票,都会发生破损,致使品相变坏.特别是一些比较珍贵的邮票,因为价值不菲,即使是一些品相残破了也不容易得到,由此,为适应市场需求,对这些破损邮票进行修补的技师就产生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从事过古书、字画等艺术品修补工作的技师,凭借纸质修缮的丰富经验,为集邮者修补了不少有价值的破损邮票.经过他们对邮票上各种缺陷的精心修补,使其品相焕然一新,因当时集邮者的认识水平有限,还夸奖他们是邮票的“美容师”,并对这类动了“外科手术”的邮票普遍持欢迎态度,赞赏是变废为宝,做了拯救珍贵邮品的善事.早期集邮界对这些经过修补的邮票,在竞赛级的邮展中也没有过多的歧视,仍认定它是真正的邮品而非赝品.

跨入新世纪后,由于人们把邮票作为一种理想的投资产品,在人气猛增的氛围下,带动了邮票市场的发展.这时一些心存不良的人,利用各种修补方法,伪造出一系列东拼西凑的邮品诈骗集邮者的钱财,这就引起了集邮界的警惕.人们开始对修补过的邮票持批评态度,视其为带有欺诈性的不道德行为.再加上早期珍邮的拍卖不断上升,人们从行为学上认定珍邮的品相,属原汁原味的才能增值.这时,集邮界对各种修补邮票越来越不能容忍,逐渐将其归入不法行为.对动过“外科手术”的修补邮票,从受欢迎到被谴责,由“美容师”变成“作伪师”,并上升到反映出集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参加竞赛级的邮品在评审中如发现“手术票”,在评分上也进行了从严控制.

邮票是微型艺术品,在方寸之间进行各种“手术”非常不易,需要高超的技术.同时,也使辨伪非常困难,稍有疏忽就可能铸成大错.虽然有些行为人珍惜其艺术性,不想受任何主客观原因的破损而影响了它的价值,即对邮票动了“外科手术”,在道义上动机自然是善良的.只是要同时告诫,作为自己的*品,倒没有什么关系,但千万别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修补过的邮票掩盖了邮票存在的缺陷.虽然作为自己的藏品,看起来与别人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一代一代相传,邮票总会有易主的一天.当这些邮票转入他人之手后,就存在“以次充好”之虞及贻害邮坛的危险,那时就与修补者和*者大有关系了,现实中这样的历史教训为数不少.笔者早几年经办过一起由法院委托的邮票鉴定.据法院承办人介绍,原告正在组一部邮集,经人介绍在被告(系被告之父的遗物)手上购买了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错版新旧邮票各1套,两套邮票经三人议价为26万元.事隔1年多后,一位资深集邮家到原告家观看已完工的邮集时指出,纪20旧票系人为加工过的修补票,原告即到被告家要求退货,被告认为原告已经验货并压价4万成交,事过一年多又说邮票有问题要退货,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一口拒之门外.由此引发了一起民事纠纷,原告以欺骗性为由将被告一纸吿到法院.法院受理后,即传唤了被告,并查明该2套邮票确是其父的邮票遗物之一,且知晓被告之父是当地有点名气的老集邮者,但其儿孙均不喜欢集邮.又据被告之母到法院证实说:“老头子生前把大部分邮票都卖了,仅留了一本自己喜欢的邮票舍不得卖,我多次要他全卖了留点钱给儿孙还靠得住些,久劝之后确也动了心又卖了一些,哪知还有点未卖出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好在他在邮册中的每套邮票旁边标了……”通过承办人对遗物邮册査看,被告之母所述属实,册中未卖出的邮票旁确有用白纸书写的邮票志号和示条,原放的邮票已卖出后在其空白处书写的纸条还夹在上面未丢弃,其中一页空白处就有一张“纪20错版票,新票带厂名边纸和信销票各1套,30万元”的纸条.法院为证实该案2套邮票的真伪和旧票是否是修补票进行咨询,特出据委托书来请我们进行司法鉴定.经专家组依程序鉴定后作出结论: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错版全套4枚,新票1套4全品相较好为真邮票,旧票(信销)1套4全,经用工具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裱,因修裱技艺好,需用专业工具方可察觉.按当年纪20错版全套新票(带厂名和边纸)的市场参考价值27万元.

最终经法院调解,原告撤诉,双方握手言欢,因为原告和被告都不知情,并且被告也无欺骗性,在价值上等于被告的那套旧票是白送给原吿的,不存在以次充好.通过这起纠纷案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为了避免给后代造成遗患,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修补邮票的行为不宜提倡,对个别非修补不可的邮票,修补后应写备注与邮票并列同放一起珍藏,以免给后人留下隐患.

为了使大家了解邮票修补、变造(移花接木)等的基本情况,笔者曾通过结交裱画师、纸品修补匠,从中略知一些套路,特对各种邮票动“外科”的修补法作些简单介绍,某些破损邮票可供修补的对象是:背面或正面揭薄的邮票;残缺、破裂邮票;有死折痕的邮票;用旧拼新的邮票等.

1.对于背面揭薄的邮票,修补时先从吸水纸上揭下一层薄片,其揭薄的纸片面积与邮票规格相同.同时将需要修补的邮票放入温水中浸湿片刻,取出后背面朝上置于玻璃板上,用毛笔蘸极微量精糊胶涂在揭薄部位,然后把小片纸补上,上面加一滴清水.当邮票接近晾干时,把它夹入两张白纸中间,放回玻璃板上,用光滑的硬塑杆在白纸上来回推动,使补上去的纸片两者渗透光滑,压得与邮票浑然一体.如果新补的纸色显得较白,修补者还要用毛笔涂上浓茶汁或可乐,使其与票围纸色一致.

2.对于正面揭薄的邮票,修补时选择另一枚图案、刷色相同的破邮票,剪下同一位置的小片图案贴补.先将小片的背面刮薄,再把邮票的剥落部位刮去一些,使两者完全吻合.然后涂少许精糊胶在小片上,露白处用油墨填补磨光(系修裱业内的一种工艺).

3.对于残缺、破裂邮票,修补者常常是先选择一枚刷色、图案都相同的残票,裁下比缺损面稍大的一块,将邮票背面的左右连接缝处用刀片轻轻刮薄,根据刮薄的面积大小剪吸水纸薄片一条,用精糊胶粘贴在裂缝上面,再蘸清水涂湿.但要特别注意邮票正面的图案是互相吻合,背面刮薄的面及贴补后的厚薄度必须均匀,最后夹入两张白纸中间磨光.如果是一般性撕破的邮票,仅用笔在裂口处的毛边上涂些精糊胶即可补好并用毛笔蘸油墨补裂缝.

4.对于有折痕的邮票,修补者将邮票浸入温水中片刻取出,背面向上放在玻璃板上.先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再盖上一张白纸,使用磨光的方法将折痕磨平.当折痕较深时,则反复使用上述方法磨光.

5.旧拼新的邮票,也就是用2枚信销票拼凑成一枚新票.有技艺的修补者并不是刮戳,而是采用移植翻新技术,之所以是拼凑而不是拼接,其技术就体现在拼后的“凑”上,凑也就是对局部进行仿摹,其画功与印刷无法区分,再经过修饰加工使拼凑票整旧如新.当然这种高超的手艺活不是用在精或荕票上,而是用在珍罕品上.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跃,现在不少邮票“医生”技艺更趋成熟,在有关专用设备和各种化学试剂的配合下,经过加工后的邮票十分逼真,使人在直观中难以分辨.同时修补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不仅能用专配的试剂清除票面上的污垢、瑕疵,还能清除邮戳,甚至能够填补邮票上的裂缝、揭薄和增补缺损的边缘、齿孔,并用专门设备重新刷胶、重新打齿孔等.此外,还能够对实寄封进行各种修、添残损和做旧,还可将战乱年代未经邮路的托带封,补贴当时的邮票,再用稀释后的老墨盒和仿制的伪邮戳“盖销”,使之成为当年的实寄封状.

这些高超的修补技术,如同军事武器,既能用于正义,也能用于邪恶.当别有用心的唯利者运用它时,结果只能是使普通又执著的集邮者遭殃.1988年11月,美国集邮协会召开会议,就修补邮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会议认为有必要在协会设立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从事修补邮票业务的商社和个人进行登记,并将他们加工、修补后的邮品相关资料(包括修补品名称、修补的形式、项目、修补者等)详细记录下来,备案待查.同时,该委员会还将研究制定一项要求修补者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作为实际管理、检查、处置的制度.由此可见,邮票骗术之俢补花招涉及世界.

骗术之——化学处理的邮票

邮票在印刷过程中出现的错色、漏色等现象,属于生产质量事故.这类邮票一般都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但偶尔也会有极少部分从印刷厂漏验流出,被一些集邮者视为难得的变体票.如果刻意去搜求变体票,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集邮爱好,因为在国际集邮界,都把其看作是品相不好的邮票,并没有什么*价值.另外,在大批量、多版次印刷的邮票(例如长期使用的普通邮票,反复印刷次数频繁、版别复杂)中,会出现不同版次邮票的刷色差异,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邮学界的爱好者对其收集研究,属于一种邮票版式刷色研究的课题和学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邮者中有部分人对某枚非正常的邮票刷色差异感兴趣,有三层意思,一是作为研究或组邮集;二是量少物稀为贵;三是经媒体后被人炒作是邮市惯例,有近利在咫尺.殊不知这些人为的不理智反而给伪造者提供了从中渔利的机会.他们会运用科学方式根据各种化学试剂的反应作伪,使纸张、油墨产生不同色变的特点,人为制造出变色邮票,去迎合集邮者的各种变体票需求.笔者认为,人工伪造的变色邮票,是对邮票的一种破坏性变造,它不仅改变了邮票的刷色,而且也使邮票的纸张、油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也是一种对国家名片的损害行为,因为被变造的票品完全丧失了自身的外观特征和原有的价值,从本质上成为了“废品”.

(一)哪些原因会引起邮票变色(褪色)呢?

首先是所使用的油墨.虽然各种印刷方法采用的油墨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主要原料基本都是由亚麻仁油提炼的凡立油和不同色素的颜料粉.这些经过化学提炼而成的颜料,虽然全都具有化学性质(即不稳定性),但油墨的生产厂家,对生产的专用油墨都经过了耐光、耐水、耐热、耐酸、耐碱等方面的技术处理,使产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印制邮票使用的油墨,其技术指标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变色,从而基本保证了邮票刷色上的质量稳定性.

通常印刷邮票所用油墨的各种技术指标都是相同的,如果油墨的技术指标不一样,其褪色速度就不一样,这时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邮票变色.近几年引起反响较大的新中国变色邮票,是1977年发行的J.13《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和1981年发行的T.62《中国陶瓷——磁州窑系》.如J.13 邮票上周恩来的脸部,红色不是用的专色油墨印刷,而是用红、蓝、黄三原色叠印出来的.其中的金光红油墨的耐光等级只有3级,而中蓝油墨却是8 级.因此,这套邮票中红色非常容易褪掉.当时间一长红色褪掉后就只剩下了中蓝色和,形成褪色后的邮票上周恩来脸部呈青绿色,这是属于一种油墨搭配不妥的自然褪色,并不是印刷中产生的变体票.

另外,还有一些邮票存在自然褪色的情况.如1885年发行的《小龙》邮票,是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刷的,纸质白色有太极图水印,是中国带水印的首套邮票.但是,《小龙》邮票纸面有粉质,因而票面不能浸水.一浸水,邮票的颜色就明显褪变,有时甚至连邮票图案都变得模糊不清.像套票中的1分《小龙》见水后,原来的绿色就变成了灰蓝色.而在19世纪80年代,有不少国家使用易褪色油墨印制邮票,这种邮票一入水,上面的油墨就会消失,使邮票图案不复存在.当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有人去掉邮票上的邮戳后,再次使用.因这项措施不利于收集信销票的集邮者,给集邮带来了极大的麻烦,20世纪后,各国基本上都不再这样做了.还有是受外界的影响,使邮票刷色产生物质化学反应.由于印刷邮票的油墨多半是化学颜料,印成的邮票会同外界不同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导致褪色.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与酸性、碱性物质的接触.例如,浸泡邮票使用的水不纯净会引起变色.把邮票放入肥皂水中洗涤,则更容易引起邮票变色或褪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有些胶水酸性重,有些化学浆糊碱性大,用来粘贴邮票后,都会透过邮票纸同油墨发生反应,引起变色.甚至空气中的酸、碱、乙醇分子浓度超过了油墨规定的技术指标,也会引起邮票的褪色.特别在农村,环境中有较多的农药气味,或在城乡化工厂附近的家中,存放的邮票都会受到这种物质的侵害,造成累积性的化学反应.对邮票的保存很有学问,因为它不仅娇气,而且怕酸、怕碱,还怕热、怕湿,气候变化也会引起邮票缓慢地褪色.特别是邮票最怕强光照射,如果把邮票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被强光源直接照射,邮票也会迅速褪色.

邮票发生变色或褪色,从客观上讲,油墨质量和外界环境是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前者是印刷厂造成的,是先天性的,后者是*者造成的,是偶然性的(因为这属于知识性或技术性失误造成的,并非出于*者本来愿望).如何判断是哪一种因素造成了邮票变色或褪色呢?一般来说,如果大多数邮票上的某种颜色普遍地起变化,可以肯定是由于油墨不好所致.如果只是个别邮票上的某种颜色发生变化,那主要是外界环境造成的.就外界环境对邮票变色(褪色)的影响而言,上面介绍的都属于自然影响因素.此外,还有一种影响因素,它是属于人为的化学变造,即故意把邮票放入化学药品溶液中浸泡,或置于阳光下暴晒,使之改变颜色.通过人为化学处理导致邮票变色(褪色),其目的是为了用于欺骗.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国内即出现许多由在华外国人制作的各种变色邮票.由于当时集邮者人数不多,邮识尚浅,国内也缺乏指导性的邮票目录和邮刊,人们无法识别判断其真伪,使这类变造品被当作珍罕品流传.不但让许多集邮家上当受骗,连国际权威性的《吉尼斯世界邮票目录》中,也收录进了一些伪造的“作品”.如1923年,经过集邮家的认真研究和试验,发现《吉尼斯世界邮票目录》中第148号中国清代蟠龙日本石印版4分橄绿色邮票是赝品.原来,此票是用蟠龙4分棕色邮票经阳光暴晒后变造的.为了使吉尼斯主编者相信这个结论,当年外籍邮商施开甲,还专门作了一个试验,将一枚蟠龙4分棕色邮票,用纸盖住半边后置于阳光下暴晒,结果这枚票上一半是橄绿色,一半仍是棕色.当这枚票交给吉尼斯的主编后,完全信服了这观点,在新版目录中取消了这枚赝品.

还有1943年,集邮家钟笑炉在《国粹邮刊》上发表的《谈邮票的化学变色》一文中,曾谈道:“化学的变化无穷,断非少数人所能办到,非公开讨论共同研究不可.有位朋友却警告我说,你别将这种变色的方法公开了,以免给坏人学了去用变色票骗人.我却坚持认为,化学变色是人人都能实验的事,公开了使得人人皆知,坏人学了也无法施其技.所以权其轻重,化学变色一事应公开,而不应守秘.”为了提高辨伪能力,寻找有效对策,钟笑炉专门对化学变化进行研究,并将试验结果公之于众,这种见解和做法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非常明智的.

再有一位老集邮家应幼梅,也是一位钻研邮票辨伪的有心人.1946 年,为了揭穿各种化学变造邮票的伎俩,他选用了200多种近期邮票和三种化学药品进行化学处理试验.其中的酒精是有机溶剂,稀盐酸是酸性,氢氧化钠是碱性的.另外,还使用了清洗油迹而不使邮票变色的二甲苯和用来涂在票面遮盖不需化学处理部分的石蜡等.为了试验每种试剂对各种版次、颜色邮票的反应效果,应幼梅有时把一种邮票用两种药品来处理,在大量反复的对比试验时,他逐一作了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从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邮票人工化学变色规律.他将自己的实验分析结果写成一篇《实验室里的变体》,发表于《近代邮刊》第1卷第7期上.该文如同一篇严肃正规的化学试验报告,是集邮研究向基础领域深层次发展的成功实践,对辨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位老前辈这种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后世的继承和发扬.如解放后出现影响较大的1953年灰色军邮、1957年的橙色8分《武汉长江大桥》等“错色”邮票,都是经过集邮界按上述方式试验后得出结论,在集邮界给予了公开否定.特别是现代集邮家常志廉(陕西西安人,1918—1991),他1982年收集到一枚蓝色的普12《延安宝塔山图》2角信销邮票.经查阅各种资料,得知这种邮票应为暗绿色,根本没有蓝色的.它究竟是什么原因变蓝的呢?为揭开此谜,常志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他回忆起前几年,西安市的一些邮局为了防止给用户贴票使用的浆糊变质,都在里面加了少量的烧碱.是否是这种含有碱性的浆糊受潮引起了邮票变色?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常志廉备好碱水,把一枚暗绿色邮票放入浸泡,10分钟后,颜色果然由绿变蓝.他由此断定,这枚“错色”票是自然的化学变化造成的.为了防止集邮者误作变体票收集,他将这些情况写成《一枚变色票的由来》,发表在《陕西集邮》1984年第1期上.几代集邮家的辛勤探索,终于使集邮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化学变色资料,使我们能够掌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有力武器.

(二)几种常见的形形色色变造邮品

我们基本上已知哪些原因会产生邮票变色的要素,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伪造者还有更狡猾的变造手法.他们除了使整枚单色邮票改变颜色外,有的伪造者还设法制造出漏印、套色漏印、单色变套色、把红色加盖变成局部漏盖等无奇不有的特殊“变体票”.他们用石蜡或蜡烛油先涂盖住不需变色的部分,再用化学药品做变色处理,从而造成部分漏印、漏盖的效果.而除去石蜡或蜡烛油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二甲苯清洗,它可除去油迹而不使邮票变色.另一种是先用吸水纸敷盖,再用热熨斗在吸水纸上轻烙.这样蜡的油渍溶化后即被吸水纸吸走,从而使邮票表面上不留任何痕迹.

从上世纪20年始,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无论术怎样翻新或升级,一些专门从事研究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紧跟时代掀起了“打假捉鬼”的“3·15”活动,并为集邮界辨别“用化学方法变造邮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了集邮者共享的财富.纵观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化学变造邮品,一些主要的变造法特征有以下方面:

⑴.早期的作伪者多使用“化学溶液浸泡法”来变造邮票,这种方法的缺陷是背胶受到损伤,刷二胶后一般内行易被识破.后来经过试验,发明了一些各种各样的新方法,这些新的方法多数能够仅使票面变色,而不损及背胶,确为邮界增大了辨伪的难度.

本文仅解说哪几种化学试剂使原色改変,供集邮者在购买邮品时作辨别依椐.

⑵.凡根据几种化学药品及阳光照射可以分别除去红、黄、蓝三种基色的特性,变造出来的邮票,虽然某种颜色被除去,但其他颜色往往也有变化.只要细心査辨,用各种化学变色法的邮品都有一个共性,色调由深变浅,极少见由浅变深.

⑶.雕刻版邮票要改变刷色比较难.例如红色邮票浸入酒精中,颜色虽消失,但票面仍留下图案的压力痕迹,也是最难以变造成漏印票的版别.

笔者还要特别声明一个问题:不能将刷色不同的邮票一概而论,都说成是人为的化学变色伪品.在印刷行业内,鉴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同刷色的邮票有些是属于印刷造成的变色票.例如,日本版蟠龙邮票是黄绿色,但印刷时油墨被错调成了墨绿色或蓝绿色,这种错色就是印刷中形成的变体.这样的厂家变色邮票价值,一般要高出正常刷色票百倍之多.正因为如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化学变色,加工出大量的伪造品,先造舆论再进市场鱼目混珠.一名真正的集邮爱好者或*投资者,最要紧的是正确辨别真假变体,不要听故事信谣传.在现实中既然有极个别变体邮票存在,那么就有被不法之徒扩量变造的可能性,希望广大集邮者或投资者,千万别猎奇去收集这种意义不大的“邮品”,以免受骗上当.即使是作为收集研究或编组邮集用,也要谨慎小心从事,别头脑发热抱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心态.特别是见到一枚不见经传的错色变体邮票时,无论在市场或在何处,出让者报价有多高或信誓旦旦,不妨先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不会后患无穷.

⑷.作伪者采用的方法,达到的变色效果,邮票变色的特点:

稀盐酸=橄绿色变成银灰色,=草绿色变成蓝色,=棕红色变成赭黄,并能除去油墨中的颜料且色彩比原刷色更鲜明.

高锰酸钾、草酸=红色变成橙色.

氢氧化钠=紫色变成红色,=蓝色变成紫色或天蓝色,=绿色变成花青色或蓝色.

酒精=紫色变成蓝色,=橙色变成绿色,=橘黄变成灰色,=红色变成白纸(无色).

阳光下暴晒=棕色变成橄绿色,=深橘色变成橘,=红色自然消失.

鉴别的方法:凡是用化学试剂或阳光暴晒的变造邮品,都留有质变方面形成的痕迹,这是因为不同的化学原料,通过渗和改变了基因,从而伤害了纸质和墨性原有的元素,在显微镜下就可分辨出来.

归纳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剖析邮市中的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邮市和骗术花招和剖析相关剖析邮市中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当心朋友圈求职陷阱
花399元就能“名企内推”,3万元“保录取”……正值求职季,一些求职中介平台在大学生朋友圈广泛传播类似信息 然而,记者采访发.

意外伤害维权,老人防五陷阱
人到老年,体力、视力、免疫力均有较大的下降,日常生活又难免遭遇种种意外伤害 而相关责任者明明存在各种各样的过错,却千方百计设置误区,推卸、逃避责任 下面案例或许能给受害老人维权提供有力的警示与帮助 陷.

按摩馆里藏有陷阱
打着支持国货的旗号,怂恿中老年人交2 万元成为会员,然后每周领800 元“奖励金”,要是发展下线则有更多奖励 这样的“馅饼”让浙江乐清数百名大妈大爷陷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