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目标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基于目标的问题设计和处理兼评《爱如茉莉》一课教学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目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基于目标的问题设计和处理兼评《爱如茉莉》一课教学,本文是目标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爱如茉莉》和一课和兼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设计投稿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毕业设计说明书

杨德铸

(江苏省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210044)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价值所在.有效设问,才能抓住学生,调动学生,使课堂教学高效生动.问题设计的起点是目标.目标要准确,问题才有价值,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学生的学习实际、课标的明确导向、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问题设计要顾及主体,才能真正将课堂变成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自由天地.

关键词:目标 问题设计 主体

语文课堂改革的核心在哪里?答案可以有很多个,但笔者以为,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价值所在.但是,如果空洞地以“学生”为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设问,才能调动学生,使课堂教学高效生动?结合日前在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南化第四小学参加的“基于目标的问题设计”主题研讨活动,笔者对上述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问题”有多重涵义,笔者这里谈及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导向性设问.尽管因为课型、教学内容的不同,定位“问题”有些难,但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无论是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还是习作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有它必然的起点——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宽泛的教学目标,而是落实到每一课时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目标要准确,问题设计才有价值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简约有效,是否能够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最根本的起点在于教学目标制订的准确性,这是一切教学设计的源头.如果目标失之偏颇,那么,再好的问题也只能离题万里.教学《爱如茉莉》第一课时,有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父母间茉莉般平淡而深厚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掌握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作为第一课时,教师安排了4项目标.我们来分析一下:目标(1)不准确,因为对于生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仅限于“认识”是不够的.虽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需要每个生字教师都进行重点分析理解,但让学生进行自主理解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些生字要不要写,放在何时写,教师都是要考虑的.笔者以为,第一课时,生字肯定是要认真写的.目标(2)也有失偏颇,同时难以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父母间茉莉般平淡而深厚的情感”,那如何初步感知呢?如果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那怎样操作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是阅读分析还是浅尝辄止?目标(3)的设定也不准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仅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显然是降低了要求.同时,就《爱如茉莉》一文来说,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暖人、温馨的情感,缺失了“有感情”的读,很难想象出学生进行深度感悟的效果.目标(4)看似可行,实际也是不符合学情和文本内在规律的,因为《爱如茉莉》一文的景物描写,是起到穿针引线、引领文章脉络、凸显主题等作用的,是亮点,但在第一课时就单纯地让学生“掌握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明显要求太高.此时学生还没有深度品读文本,对文本的认识有限,且要理解这样有难度的问题,显然不太现实.

准确的制订和表述目标,才能给课堂教学定位.我以为,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二是学生的学习实际;三是课标的明确导向;四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第一环,也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和能力的标志,要真正地把教材读懂、读透,要从“言”和“意”两个方面去解析教材,梳理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取教学的核心原料,设置有效的提问.

《爱如茉莉》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间的真爱是重点目标,但这不是难点.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体悟文眼“爱如茉莉”的内在意蕴,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茉莉来形容父母之爱.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父母之间的那份真情,而这,也正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另外,为了凸显这一点,文章还通过两条途径来呈现:一是采用了多处细节描写,抓取了妈妈住院期间,爸爸精心地照顾她,妈妈又体贴爸爸的典型细节,表现了父母间平淡而深沉的爱.二是“以景物描写来衬托情感”,文中好几次出现场景描写,如“飘浮着橘光影的美丽黄昏”“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都在无形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有效地衬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感.而对于这些,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师在解读教材并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然后基于这些认识设置提问,纲举目张,学生才会学得有方向,后续教学也才能到位.

二、问题要分解,目标达成才能到位

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问题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也简洁明了,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却显得空泛,学生参与起来也显得肤浅,课堂总是进入不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通俗地说,就是问题浮于表面,学生回答起来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问题设计缺乏准确性、层次性和连续性.请再看一位教师设计的《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9~18小节.

(2)关注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爱.

围绕上述目标,教师设计的主问题是:“你从文中爸爸妈妈哪些平淡无奇的动作、语言、表情中感受到‘爱如茉莉’的呢?请找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对关键词句做批注.”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中途还有两个从属问题:(1)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2)文中还有一处写到妈妈的微笑,谁找到了?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的主问题,笔者以为,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学生品读文中的词句,抓取关键词语,首先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而不是“爱如茉莉”;其次,“请找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与前面“文中爸爸妈妈哪些平淡无奇的动作、语言、表情”两者是矛盾的,教师到底是要学生找细节还是找一般词句?这两点虽有联系但并不完全对等.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细节描写”并不完全理解,教师做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明确的,也不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看出,学生显然没有理解教师的意图.后续交流时,他们把课文中凡是能够反映“父母之爱”的词句全都找了出来,并没有按照教师的意图,紧扣“细节”来谈,致使课堂讨论交流只是停留在“父母之爱”的基础上,至于对“爱如茉莉”的认识,学生基本上未提及,对于“细节描写”这一概念的认识,也还停留于模糊状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师对主问题的设计有些急功近利,想要在其中包含很多的内容和要求,反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二是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没有根据学生认知的增长变化分步骤推进“爱如茉莉”这一目标;三是教师没有厘清概念,没有区分清楚“细节”和“细节描写”的区别,比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对于人物外表的描写很多,但这些描写并不是处处都是“细节描写”,只有那些有特殊意义的典型描写才是属于此范畴.

所以,在围绕“关注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爱”组织教学时,教师至少要分这样几个步骤设计问题,安排教学:

(1)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能品味到父母的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或者“这样的爱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多次写到茉莉,找出来,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课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细节?这样的细节描写好在哪里?

问题(1)的设计,主要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几个事例描写中,品味出他们之间的爱,并且明白这种爱虽然是平常的、简单的、普通的,但又是深沉的、深厚的、含蓄的.这是后续理解“爱如茉莉”的基础.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受爸爸妈妈这种“爱”的基础上,将“爱”与“茉莉”关联起来.因为第一课时已经初步了解了茉莉的特点,此时再将描写茉莉的句子拎出来,学生一读,马上就能在脑海里清晰地建立“爱”与“茉莉”的联系:原来,作者写了半天,就是在以茉莉的洁白纯净以及淡淡的清香暗示和比喻爸爸妈妈之间虽平淡却深厚的爱.

问题(3)则是在学生对爸爸妈妈的“爱”已有一定理解以及打通“爱”与“茉莉”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旨在达成“言”“意”兼得的目的.学生围绕问题(1)讨论时,已经涉及课文中的多处细节,到课的后半段,问题(2)结束之后,教师再抓取文中典型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做范例,并告诉学生这样具有典型性且意义深远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然后带着学生进一步品析细节描写的妙处,学生就会心领神会.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让学生回到文中进行比较、品味,找出真正的细节,一起品读,甚至可以拓展到其他课文,学生就会学得兴趣盎然、迭起.借此时机,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甚至当场做一些训练,效果肯定不错.

问题设计是统领教学的关键,在一堂课的几个主要板块中,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指望一个问题能勾连所有教学环节,能解决所有内容,达成全部目标,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系列化,分步骤、有层次的进行安排,才能将学生的思维深度调动起来.

三、问题要顾及主体,教学实施才能顺利

顾及学习主体,兼顾三维目标,在问题之外做文章,才是教学的“真味”.但就对这一点的考虑而言,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问题设计更多的是指向“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次,那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单调的,无法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原因在哪里?在于“三维目标”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培养.比如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虽然很好,但是课堂里总有几个学生在说话,大部分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看客,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东张西望,在走神,或在做小动作,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不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那哪里?在于教师本身,在于教师实施教学时,没有将“问题”深度推进下去.教学仍更多地在走程序,在“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教学,不注意“问题”实施的实效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问题设计的根本对象是学生,成长的也是学生.所以,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把答案“兜售”给学生,也不能在少数尖子生达成目标后就拖着全班学生往前走,而是要认真地倾听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发言,并带领学生互相倾听,取长补短,展开讨论,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点拨、引领.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妨多卖一些“关子”,“厚待生长,慢待过程”,在重点板块、重点问题的推进上,要注意问题实施的形式,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学习,是先自主,再小组,还是自主加展示,都要做充分考虑.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完成问题的过程上做文章,要将课堂评价充分利用起来,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自由天地.

该文总结,这是关于《爱如茉莉》和一课和兼评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目标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目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立体的人物,纯粹的理想《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摘要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阅读本书前设计了一堂导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读图质疑,了解背景;走进书本,初涉情节 本课教学,让学生触摸.

以史为鉴,观照经验,情知共赢《圆》起始课教学设计和
摘要初中数学“圆”一章的起始课要注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给出进一步的学习线索 具体可以设计“从欣赏的视角看圆”“.

关于《包装》微课教学设计的实践和
王晓玲(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北京100054)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新生事物,微课程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手段 微.

信息化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师将信息化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信息手段贯穿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也是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但是,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授课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