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咬文嚼字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说说《咬文嚼字》的举例艺术类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咬文嚼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说说《咬文嚼字》的举例艺术,该文是咬文嚼字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咬文嚼字》和举例艺术和说说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咬文嚼字论文参考文献:

咬文嚼字论文参考文献 领导艺术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格式举例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曹蕾

典型例证法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咬文嚼字》用例的艺术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咬文嚼字》用例的艺术首先体现在其用例充满浓郁的文化比较和文化审美气息.“咬文嚼字”,其实是对文字的情思细细品味的过程.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我们应该“锱铢必较”“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因为文学借助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如果文字上面有含糊,就说明“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使用的例子,多是来自经典文学作品.

例如,他列举了《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例子: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显然,“你这好小子……”和“你是个好小子……”在言语情味上有比较大的差别,后者更加有力.

通过分析,朱光潜先生得出这样的观点: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又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铯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朱光潜先生使用这个例子,意在论述“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史记》中“李广射虎”这个例子相当经典.的确,王若虚在《史记辨惑》的修改在表面上似乎简洁了,但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因为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而原文“视之,石也”的表述则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如果改为“既知其为石”则失去了惊讶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人石矣”则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如果改为“终不能人”便觉索然无味.朱先生是美学大家,他在文化美学的丛林中寻觅经典,用一双审视的眼睛打量“这种分别”,文字的审美情味跃然纸上.

《咬文嚼字》不仅有朱光潜先生精妙的美学鉴赏思想,还有他独到的审美表达特色,特别是他使用了不少有关创作比较、情趣审美的例子来说理.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列举了两个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郭沫若先生剧本《屈原》里的婵娟骂宋玉,一个是韩愈在月夜修正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两个例子都很典型.首先是作品诞生过程中有比较、有鉴赏,具有现场感;其次是这两个例子都有浓郁的审美情趣.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的确,“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这”相当够味.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得好,一下子把现场的愤怒表现出来了.

而为了印证“是”改为“这”的审美原理,朱光潜先生还引用了《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等两个例子来进行类比.的确,民众骂人常常用“你这什么”式,石秀骂梁中书时就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而杨雄醉骂潘巧云时也说过:“你这!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朱光潜先生认为,“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还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而“你是什么”则只是不带情感的简单判断,不利于情感的宣泄.通过这样的审美比较,朱光潜先生认为,当郭先生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改得并不很妥.

由于朱先生选择的例子较为经典,又加上了创作上的对比、比较,他的说理很有说服力.优秀的文艺随笔讲究事例与分析说理结合,即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对事例的细致剖析,就不能把文艺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显得是简单堆积,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朱先生举出的“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倔原》里婵娟骂宋玉”这个文艺典故,娓娓道来、细致分析,确实令人信服.

《咬文嚼字》举例艺术还表现在所举例子本身多具有丰富的语言情趣和审美气息.在这方面,最生动、最典型的是“推敲”这个例子.

朱先生引用了韩愈将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例子,以此说明“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他认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确,文字改动了,情感意味也随之改变.表面上看,“敲”字似乎比“推”字用得好.但聪明的朱先生却假设了两个情境:

一个是僧人自己回家.这时,用“敲”字就不合适,“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有它合理之处.如果孤僧是乘月归寺,门是他自己掩上的,用“推”便是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朱先生认为,“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此刻用“敲”字,就显得他拘礼些,也显得寺里有人应门,就不是“孤僧”了.

第二种情境是僧人不甘寂寞,乘月夜访友,到达朋友门上.从“鸟宿池边树”看,用“敲”似乎比“推”要调和些.这“敲”的空气中就没有“推”那么冷寂,“敲”字也显得夜色更加宁静,月亮那样睛好.

所以,对于韩愈的修改,朱先生认为,“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朱先生强调说,文艺鉴赏要看作者的情感发生过程.这样,他的观点就渐渐呈现: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咬文嚼字即“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随处留心玩索,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咬文嚼字》结构简洁明了而思路新颖别致,用例充分典型而说理精辟透彻,充满了浓郁的创作比较、审美情趣.尽管作者称自己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每个例子都非常有讲究,有的还具有厚重的文化审美背景.《咬文嚼字》的用例艺术值得我们咀嚼并借鉴.

上文汇总,这是关于咬文嚼字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咬文嚼字》和举例艺术和说说相关咬文嚼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探析《雷雨》个性化语言艺术
心理发展当23 岁的曹禺写出雷雨时,他一定不会料到这部作品将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常青树,更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 曹禺也因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雷雨是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

弘扬真正的喜剧艺术经典喜剧《吝啬鬼》公演引起
著名喜剧导演艺术家朱端钧强调喜剧表演最需要合理的行为,真挚的热情 它既要从“快乐”开始,更要从“求真”起步 喜剧是一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严肃的科学 莫里哀.

钢琴曲《黎明》op53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一贝多芬(17701827年)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曾被称之为西方音乐的“新约圣经” 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不仅囊括了.

谈舞蹈形式本身的审美趣味与艺术价值以沈伟的作品《地图》为例
【摘要】人们讨论一个艺术作品时,向来都要谈它是如何表现和再现,即它有什么意义内涵或表达了什么情绪情感 人们向来默认艺术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本文以纯形式的现代舞作品地图为例,引大家重新思考舞蹈艺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