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过程中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过程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8

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本文是关于过程中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图式和隐喻和图式处理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过程中论文参考文献:

过程中论文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与翻译毕业设计英文翻译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杨军昌

摘 要:本文从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角度指出,隐喻翻译过程的关键是英汉隐喻图式对比后对源隐喻图式的处理.借助Bell的翻译过程理论,本文认为图式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4种方式,即图式复制、图式修饰、图式转换和图式移除,而每一种方式都可以作为隐喻翻译的一种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图式 翻译过程 图式对比 图式处理

一、引言

对于隐喻的翻译,译界存在不同观点.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视隐喻翻译为修辞层面上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际转换问题.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与明喻、夸张等诸多修辞手段并列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以及探讨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束定芳,1998).因此,隐喻的本质是认知的,隐喻的翻译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它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转换过程.

二、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

Lakoff & Johnson(1980)在其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人类语言中,还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中,隐喻的本质是一种类比现象,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胡壮麟(2004)也指出,我们要认识和描写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去寻求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新力.这个认知过程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所以,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使得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网络(源域和目标域)发生关联,并在认知语境作用下进行相互对话(彭文钊,1999).简单来说,隐喻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认知语境之上的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人们对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可以用图1来描述:

从图1可以看出,认知主体通过认知语境将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特征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从而使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获得某些相关的特征,在映射的过程中产生隐喻义.这里的认知语境是指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背景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例如:

(1)I froze and turned beetroot.

(2)她娓娓地讲述着这些,就如她不急不躁地构筑她的良好人生.

在例(1)中,源域是“我”,目标域是“甜菜根”.二者可以相互关联是因为“甜菜根”的某些特征,如“不可移动”“红色外表”等在“我”身上体现了出来.由于二者的这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才有了用“甜菜根”来代表“我”.在这一过程中,例(1)的隐喻意义就产生了,其字面意义是“我一动不动,变成了甜菜根”,而其内涵意义就是“我浑身僵硬,满脸通红”.

例(1)把“浑身僵硬”表达成像甜菜根等实体物质一样可以“freeze”,而把“满脸通红”喻成“甜菜根红色的外表”,既形象生动又具体可见,使得我们对抽象的事物(我的状态)有了一个更清晰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例(2)中的“构筑”把人生的进程喻成建筑物的构造过程也有同样的效果.

Lokoff & Johnson的隐喻研究掀起了人们对隐喻认识的一场革命,它使得人们不再将隐喻仅视为语言的装饰,而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认知观从人类独特的隐喻性思维入手,

三、英汉隐喻认知基本图式的一致性

Chomsky(1968)指出语言学应该以研究语言能力为主要任务.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语言认知进行了持久的研究,结果发现:“尽管各个语言在(表层)结构上有种种差异,但语言感知的基本特征是完全不随语言的改变而改变的,它是贯彻于所有人类语言之间的一个不变的常量.”(程工,1999:53)不同隐喻中包含着人类相似的认知基础,所以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英汉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人脑这一机能的相同性,反映到人类语言上,便产生了英汉两个民族一致的隐喻认知基本图式,请看下面这些翻译例子:

(3)…who he an uncanny abilit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rap, hip-hop, pop and soul.(译文:在说唱,嬉蹦音乐,流行乐和灵歌音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4)When you cut away all the junk, every situation is a choice.(译文:从每一事物剔除一切枝节后剩下的都是一种选择.)

例(3)的原文和翻译选用了相同的事物(bridge——桥梁)表达了相同的概念,这更体现了英汉隐喻认知的一致性.

而在例(4)中,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相同概念时选用了两种不同的意象(junk——枝节),但是其认知过程并没有违背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它们都是把一种事物的特征投射到另一个事物上,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英汉两个民族对隐喻的认知的基本图式是一致的.相同的隐喻思维和语言能力使他们联系在一起,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共享基本的隐喻认知图式及思维模式,拥有相同的心智能力,这也使得英汉两种语言能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并能深入其文化的内涵.

四、隐喻的翻译过程

隐喻的翻译作为一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隐喻的可译性和隐喻翻译从源语到目标语转换的潜在细化过程(Schaffner,2004).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是一种具有语言共性的现象,英汉隐喻存在一致的基本认知图式,因此隐喻的翻译就可能发生和实现(谭业升、葛锦荣,2005).但是隐喻的概念体系来源于人们的经验,生长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不同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使得不同民族的隐喻表达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特性.因此,如何将这种文化的差异转化到目标语文本中成了隐喻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展现隐喻翻译过程中的细化过程,本文引入了Bell的翻译过程理论.

(一)Bell的翻译过程理论

Bell(1991)在其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中对翻译过程做了如下图示:从记忆到源语文本的分析、再到语义表征、再通过综合构建成目标语文本.如图2所示:

Bell认为,译者把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语文本时,大脑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1)把一种带有语言特征的文本(即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通的、没有语言特征的语义表述;

2)把语义表述组合成第二种带有语言特征的文本(即目标语文本).

而在整个过程中译者的记忆起着重要作用.而这里的记忆指的正是译者的认知语境.译者的经验可以通过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和社会语境等进行“回忆”,并且通过记忆系统而获得“重生”.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是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其关键是译者在认知语境下对语义文本的分析和综合.Bell所描绘的过程图为探讨大脑在翻译过程中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二)隐喻的翻译过程

根据隐喻的认知观和Bell的翻译过程理论,本文认为译者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从文本层面上对隐喻进行语义的分析和转换,更重要的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图式的对比和转换.这种图式的对比和转换过程用Bell的文本转换过程表现出来如图3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首先识别源语文本隐喻并建立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分析源文隐喻的喻体在源语语境中的投射特征和意义,将喻体的投射特征和意义与其在目标语语境中的特征及意义进行对比,通过对源隐喻认知图式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图式综合为目标语文本.因此,隐喻翻译过程的关键是英汉文化对比后对源隐喻图式的处理.

下文将根据英汉两个民族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习惯是否对应的特点,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分析对源文隐喻图式处理的几种方式,亦即隐喻翻译的几种策略:

1.图式复制

如果在图式对比过程中,隐喻的喻体在中英两个文化语境中的映射特征和表达的意象基本一致,则这类翻译一般采用直接复制原文图式的方式,再把图式转化成目标语文本.例如:

(5)China has had a taste of the outside world.

例(5)的基本图式可以表示为“体验是品尝食物”其中喻体“品尝食物”在英汉文化中都有相似的表达,如英语句子“Thousands entered the war, got just a taste of it, and then stepped out.”(Mark Twain),汉语中的“自食苦果”等.因此例(5)可以直接复制源隐喻图示而翻译为:

中国已经尝到了外部世界的滋味.

在这里,还有一种现象需要指出,翻译中某些特有的、带有民族特色的隐喻,如将其移植到译文语言中,既可向读者介绍源语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又可丰富译文语言,一举两得,例如:Bull market(牛市)、丢脸(lose face)和Blue-collar life(蓝领生活)等.这些隐喻表述虽然在目标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表达,但翻译以后的图式所产生的隐喻意义仍可以被广大读者理解并接受,直接复制图式可以使源隐喻图式在目标语环境中得到加强.

2.图式修饰

如果在图式对比过程中,源文隐喻基本图式中的喻体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而目标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在采用图式复制法翻译这些隐喻时,读者又不知所云,那么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要对原来图式进行修饰,加上解释性的语言做进一步的说明.请看例子:

(6)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

例(6)的隐喻基本图式可以表示为“His action/behior was Juda’s kiss”,该图式的喻体是“Juda’s kiss”,在翻译中,由于这个喻体表达在中国文化中不存在.所以较好的翻译是将喻体的投射意义附加在复制的图式之中,将原文翻译为:

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例(6)中“居心险恶”的解释,使得读者不必查阅资料就可以清楚的知道“犹大之吻”背后的涵义.这种翻译既描述出了读者不能理解的本体,也保留了喻体所带有的特殊文化意象.

3.图式改造

在隐喻翻译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英、汉双语中隐喻含义相同,但隐喻形象不同的情况,对于这些隐喻的翻译,如果直接复制图式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令人费解.而采用图式修饰的方式翻译时,解释起来未免又会长篇大论,破坏原文的味道和连贯.所以针对这类隐喻翻译,要对其原有图式进行改造,借助等值概念实现原文和译文等值的文化意象,即用目标语中已形成的固定说法来替换源语中的某些隐喻形象,将其变成目标语读者更为熟悉的表达方式.例如:

(7) A cat on hot bricks

原文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其隐喻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化标记,如果我们直接用原文中的喻体形象“热砖上的猫”来翻译,虽然实现了形势上的一致,但汉语读者将不知所云.所以,我们把原文隐喻的投射特征和意义作为中心项,实现中心项两边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的对等.原文隐喻喻体的投射特征和意义可理解为“一个个体处在一个危险的场景中,紧张、不安”.在汉语中,具有这一隐喻形象的相应句子有“热锅上的蚂蚁”,两者都表示本体紧张不安的心情和状态,这样我们就对源隐喻图式进行了改造,选用了不同的喻体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同样的例子还有:

(8)挂羊头卖狗肉:Cry wine but only vinegar for sale.

(9)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

(10)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11)水中捞月:fishing in the air

这些隐喻表达中的喻体都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近似的形象相对应,虽然它们的喻体形象各不相同,但传达的本体意义极为相似.这个现象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有近似之处,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人们时常把某种品质或特征与某些物体联系起来,这些物体所能引起的联想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会因各国民族文化的不同而相异,不同文化中相同的东西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相同的特性可能会由两种不同的物体引出.虽然源语和目标语中的喻体看似不相干,但是只要它们最终投射在本体上的特征和意义一致,也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因而图式改造既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形象,又通俗易懂.

4.图式移除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隐喻句子,例如:

(12)Don’t sweep your real problem under the carpet.

(13)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我们会发现,这些隐喻表达在源语文化语境中已经是司空见惯,其隐喻特征已经不再明显,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直接舍弃原文的隐喻形象,把其隐喻图式移除,捉住其喻体投射特征和意义将其译出.

比如,例(12)用“sweep…under the carpet”的隐喻形象表达了一种“掩盖”的行为,但这一隐喻形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这种表述本身已经固化,失去了其明显的隐喻特征,因此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抓住喻体所要表达的内涵将其译出,即:

不要掩盖你的真正问题.

同样,例(13)中的“波澜不惊”在汉语中也变成了我们的日常用语,并没有特意要强调一种隐喻映射,所以可以直接译为:

(14)They lead an uneventful, regular life.

所以,总体来讲,对于在源文语境中已经固化了的隐喻形象,在图示转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将其隐喻图式移除,反而使译文看起来简洁易懂.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保留原有的认知图式,确保对原文的忠实,并保留原文的风貌,这一过程包括图式的复制和修饰,这样既可以丰富译文语言,又便于读者理解.但如果译文文化中有与原文文化类似的意象图式,则可以对原文的图式进行改造,不会影响源语的理解.对于隐喻意义不再明显的隐喻句子,则可以选择在译文中移除图式,从而消除明显的翻译“痕迹”.

五、结语

隐喻的翻译不只是简单的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言转换,它需要从一个认知空间转换到另一个认知空间.从隐喻的基本认知图式来说,隐喻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图式对比和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过对中英文化中喻体投射特征进行对比,选择对原有隐喻图式进行复制、修饰、改造或移除.而每一种处理方式都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翻译方法.对于隐喻的翻译,如何对源文隐喻形象进行处理是其翻译的一个难点.从隐喻基本图示转换的翻译策略有效地解决了这种困惑,希望对译者的隐喻翻译过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Bell,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1.

[2]Chomsky, N. Language and Mind[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8.

[3]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Schaffner, C.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36).

[5]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彭文钊.隐喻:认知与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 39-43.

[8]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

[9]谭业升,葛锦荣.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4).

[10]王广成,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1998,(1).

[11]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杨军昌 天津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300)

总而言之,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图式和隐喻和图式处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
摘 要自古以来动物就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不仅是人类的伙伴,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 不同民族往往赋予动物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因此,与动物有关的习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隐喻义 .

从文化的角度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的,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两者也反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一位名人说“语言能忠实地反映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忠实地反映了各种信仰、偏见和娱.

汉蒙翻译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内容,语言作为文化的其中一个载体,对于准确传达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又是语言的底色,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就会孕育什么样的语言特色,两者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密.

译朱朱:生命诗行《野长城》美国英汉双语出版译者小记
新英格兰冬天的一个越洋电话让我第一次听到了朱朱的声音 这次通话持续了一整夜 打电话是因为我想请朱朱授权翻译他的诗 刚开始朱朱的语气有距离感且略显怀疑,随着对话的深入,他的语调慢慢兴奋起来,我们也就此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