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文心不老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文心不老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文心不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9

文心不老,该文是关于文心不老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文心和文心不老和不老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文心不老论文参考文献:

文心不老论文参考文献 毛概论文格式高被引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政论文

2016年将近年关,忽然收到评论家阎纲先生的著作专辑三卷四册,洋洋二百万言.上世纪80年代,阎纲先生对我多所鼓励,而我因写作成绩不佳,羞于面对先生,所以,近三十年,竟未敢音问.而今蒙先生不弃,我的感动莫可名状,当年的往事潮涌而出.

四十年前,我在一个南方乡镇,就职于县文化站,刚成家.主要出于补贴家用的目的,一有空就琢磨写小说,也是因为从小就有这么点对文学的爱好.记不清多少次退稿,忽然有一篇在北京的《十月》杂志发表.兴奋之余,并没有更多的期待;一百多元的稿费,是我月工资的三倍,就像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知足得不得了.有一天听同事说,有几张报纸提到我的小说了,不免胆战心惊.刚过去不久的那些年头,批“毒草”,批“黑帮”,多少吃这碗饭的人生离死别家破人亡,莫非我也惹上祸了?惴惴不安,赶紧去找那些报纸.还好,都是说好话的.其中一篇标题《习惯的写法打破了》,一声喝彩,一腔古道热肠,扑面而来.我盯着署名发了一阵呆,记住了“阎纲”这个名字.

最早见到先生本人,是在大约半年后.我被《十月》杂志推荐到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进修,有一天被通知参加《文艺报》的一个座谈会.正拘谨地坐着,身后有人轻轻拍我,示意我去外面.我随他到会议室外的走廊上,他说,我是阎纲.他高高瘦瘦,跟我说话得弯着腰,我看他得仰着头.

头次见面,没有闲话.先生当时一脸忧色,说,听到反映,你是文讲所里最狂的人.

我棍子一样戳在那里,一下懵了.

那期文讲所学员,大都是我之前像星星一样仰望的人.我下决心学写小说的那些日子,为了走捷径、抄近道,读的主要是他们一部接一部轰动的小说,没想到有一天来到他们中间了,很是紧张,像是在宾馆里进错了门.

这之前,来不来文讲所我一直迟疑不决.《人民文学》请了几个人来京写小说,住了将近一个月,冯骥才、贾大山他们都顺利交了稿,我一个字也没憋出来.《十月》发的那篇是在好几篇退稿上改出来的,再写点什么,我脑子里一点眉目也没有.不久后参加一个小说座谈会,大评论家冯牧谈到我的时候说:听说他发了处女作后再也写不出东西了.同样的话,几天后我又听到一次——是在《十月》为改稿的作者安排的防空洞招待所,我和当时的宁夏作家戈悟觉同住.一天晚上,他跟人通长途,对方听说跟他在一块的人是我,就说:他好像就那么回事,什么也写不出了.戈悟觉一面嗯嗯啊啊,一面目光闪烁地看着我.电话完了,他笑着说:刚是公刘的电话,他夸你呢.差不多半夜,在防空洞里,老式的座机,那边说什么我听得一清二楚.公刘是我从小极崇拜的诗人,他的话,我听来不亚于死刑宣判.

本就只想赚点小钱过小日子,没想到闹出动静了,让人操心.拿着上文讲所的通知,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去,几乎是跳火坑;不去,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想想还是硬着头皮滥竽充数,再苦再难,总不至于比在乡下务农还惨.

那段时间我什么也写不出,一看见纸笔,脑子里就一团浆糊.周围尽是才子才女,发表作品此起彼伏,像过年放鞭炮.班上的老大哥蒋子龙,以《乔厂长上任记》名震天下,《开拓者》又如同核爆.同住一屋的古华,刚完成《爬满青藤的木屋》,接着又是《芙蓉镇》.我整天怯生生的,不声不响,说不出的自卑,没事就一个人呆着.有一次在外面集体活动回来,在车上碰巧坐在贾大山旁边,他问我:为什么老闷着呀?本以为你少年得志该挺张狂的呢.我心里苦笑着,不知该怎么回答.一个小乡镇的文青磕磕巴巴好不容易弄出了一点响动,就可以“少年得志”了吗?

阎纲说的那个“狂人”,我怎么也没法跟自己联系起来.即便是讹传,即便是诬告,也不可能落到我这样的人头上——八竿子打不着边啊.我没有打听那说法的来处,也没有解释,觉得没有必要.我早已心生悔意,写得了写,写不了走人,能撑几天还说不定呢.那时省里已经有单位愿意接受我,我说要带上老婆孩子,那单位也同意.自从1964年初中毕业独自下乡谋生,在农场种了八年地,又在小镇打了将近十年零工,做的最多的梦就是回到省城,回到日渐衰弱的母亲身边.现在有个机会,岂能放过?写作这活能不能干下去,怎么也得回了省城再作打算.

文讲所学习结束,我拖家带口如愿回了省城,被安排在一个文化单位“专职写作”.回想接下来那些写不出硬写的煎熬的夜夜,我至今背脊发凉.一家家刊物满腔热情地约稿,又万般失望地退稿,一个个把我当回事的熟人见面就问我最近写什么了,又一脸狐疑地看着我脸色发白可怜巴巴地嗫嚅.

我决定改行.私下问过几个朋友,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且显然有了某种严重性.我不知道有关部门有些什么看法,但我看到报上有文章在质疑我离开基层脱离生活.有些好心的朋友很是为我着急.我事后知道,省里的评论家吴松亭特地去了一趟北京,请阎纲专门就我的几篇勉强发出的近作说说好话.他们曾经在《文艺报》共过事.

真是难为阎纲了,他不得不评说一些不值一评的文字,还必须正面鼓励,那是怎样的苦心孤诣啊.

那时候,阎纲已经一清二楚地看到了我的特别没文化.1981年夏,他来江西庐山参加一个全国性会议,我去看他.在白鹿洞书院的碑林,我张嘴就把“拓片”读作“tu&ogre;片”.阎纲把我拉到一边,轻轻说,那个字念“t&agre;”.我这类的错,举不胜举.在江苏,我又把“甪直”读成了“角直”.所有这些,阎纲在文章里都没有提,只是说其成长可以期待云云.

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羞愧还是沮丧.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其实是别无选择的.不久后,路过北京,我特地去看望了阎纲,他再三说,冯牧、公刘都是特别爱惜青年的,他们是为你好,你要振作,要对自己有信心.那天晚上,我在他西郊的家坐到半夜以后,才不得不告别.他送我到公交站,一直等到间隔好久的夜班车到站,看着我上了车.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面谈.之后,除了在某次作代会拥挤的人群中打过一个照面,我就只是在报章上看到他一篇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字.印象最深的是《文学四年》,其高屋建瓴的视野,诗意勃发的文采,读来深获教益.199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我刚出的长篇开研讨会,他们开列的邀请名单里有阎纲,但他没有到会.我并没有太大的遗憾;那部小说并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谓研讨会,不过是为发行造势罢了,以先生的眼光,即使接到通知不来也正常不过.前几天,偶然说起旧事,我才知道,他那时远在终南山.

四十年来,尽管我一直咬牙坚持写作,但一直未见长进,逐渐走向边缘化,终至消失在读者视野之外,被许多先前熟稔的同行淡忘.有一年在京开会,一家刊物请饭,让我去中国作协一位副主席的房间会合,等着他们来车.那位作家当副主席之前,我曾与他一同参加过文学活动,以为他有印象,但那次他对我特别的客气让我纳闷.出了门我才知道,他以为我是出版社派来接他的司机.还有一次在李国文家聆听几位文坛大咖高谈阔论,尤为座中一位的慷慨激昂所动,事后还收到过他的信.多年后,也是一次会议,我在电梯里见到他,惊喜中忘记了他的声名已如日中天、远非当初,还像见到家人一样亲热地喊他.不料,他惊疑地盯了我好大一会儿,转脸问身边的人:他是谁?那些人也没一个认识我,都很礼貌地静静地看着一个傻子的自讨没趣.我满脸的堆笑霎时凝固.幸好电梯很快到了我住的楼层,我一闪身溜出.

我不太通人情,常常没心没肺,但被自以为是老相识的人彻底忘记,怎么说也是件难堪的事.我忽然明白,一个在专业上过气的人,最大的明白就是要懂得收敛.为了让自己长记性,我特地写了一则短文发表,题目是《套近乎》,讲套近乎——尤其是跟卓有成就的名人套近乎——千万要有自知之明.

但没想到,几十年没联系的阎纲还记得我,寄来他的文集.

像陈忠实说的“砖头”一样的厚厚的几大本,扎扎实实的鸿篇巨制.文学,文坛,乡音,乡俗,亲情,友情,枝繁叶茂,波翻浪涌,可读作中国当代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史,又何尝不可读作中国当代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史?读之感慨万千,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不通旧诗格律,又不想削足适履、因字害意,匆忙中写下一些仿古的句子:

书生仗剑出礼泉,叱咤文坛六十年.

识见有胆须赤子,评论无韵成诗篇.

江南梦回竟夤夜,京西握别已晓天.

世间自来仁者寿,身后谁人执长鞭?

发给阎纲后,收到回复:很高兴.你是不太说人好话的.

我人微言轻,根本没有月旦人物的资格,好话坏话说了都是白说.阎纲的回复,表现的是一个长者的谦虚.

写出上面的感慨时,正好微信上朋友转来一篇博文,说到某一类典型的假模假式文人.大意如下——

单就文字而言,他们也不算差,问题在于姿态太别扭.他们写的永远是那种“美文”,他们随时在思索,随时在领悟,随时在感动,随时在想流泪,随时在被震撼.动不动就想跪倒大哭一场,但你要说他真的想大哭吗?当然不是,就是觉得那样写感觉效果不错.为了要动人,什么不着四六的话都敢说.听到笃笃声,觉得是航船,或是木鱼.“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抑或两者本是同一件事?或许我将以一辈子,索解这个迷.”他真的会一辈子去索解这个谜吗?当然不会,只不过觉得这样结尾很优雅.他们对文字永远是轻佻的,对文字下面的感情也永远是轻佻的.他们根本不在乎文字后面的真实含义,感兴趣的只是这些字凑在一起的甜蜜蜜、麻酥酥的感觉.他们的感情只有一分的时候,总会说成是十二分,时间长了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一分还是十二分了.他们的感情看似丰富实则麻木,他们的文字看似丰饶其实干瘪.他们永远在感情的脂肪上挠痒痒,但是绝对没有洞察真相的能力,甚至没有那个愿望.他们写那样的东西,就像膝跳反射一样.他们总是叹息感慨,总是不能释怀,总是要把脸仰成45度角,才能让眼泪不致流下来.他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甜蜜蜜的伤感、黏糊糊的感动,永远准备着在眼泡里蓄上两泡热泪,永远准备着一种高度仪式化的抒情,一种夸大的文字献祭.含泪的时候,他们是真诚的吗?当时也许是的.因为他们根本搞不清楚真诚和虚伪的区别.要说坏,这种人也不一定有多坏,只是有点肉麻而已……

这样的文人在历史上也是有传承的,一直有这么个风气.而当下正在流行的则是这风气的另一个极端:极端的夸张、极端的浅薄、极端的贫乏、极端的粗鄙.形容景色就是“美哭了”,嘲笑别人就是“吓尿了”,炫耀某物就是“逆天了”,以及“醉了”“跪了”……各种“了”.稚子般的一惊一乍,媚娘般的嗲声嗲气.

阎纲的人与文,与上述的人与文,恰成对照.真,直,硬,浓——真而不失睿智,直而不失风雅,硬而不失柔韧,浓而不失明晰.秦人大腔,书生意气,于豪迈中见深情,于奔放中见摇曳,行文节奏明快,收放令人猝不及防,长句戛然而止,短句则若击鼓,读之时而愕然,时而惊叹,终归于酣畅淋漓.

皆是性情文字.

不久前,我加了他的微信.四十年后,我又在微信上见到阎纲.每天重读他在《微风读书会·名家专栏》上连载的散文杂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深思,或坐卧不宁,或啼笑皆非,其中的血气、生气、锐气,让人很难相信是出于一个曾经罹患绝症而已近米寿的生命.

年逾九秩的季羡林老人生前在他学术论著自选集的序中写道:“高山、大川、深涧、栈道、阳关大道、独木小桥,我都走过了,一直走到今天,仍然活着,并不容易.说不想休息,那是假话.但是自谓还不能休息.仿佛有一种力量,一种探索真理的力量,在身后鞭策我.”

同样历经沧桑的阎纲的身后,显然也有这样一种鞭策的力量.他的写作活力,他的文心不老,让我汗颜.与他相比,他正年轻,而我已垂老.因为生性的懦弱,我的写作不会像他那样长久地坚韧持续,但我会永远记住他在我写作最困窘的时候给予我的切切实实的鼓励.

2018年4月18日改定于岭南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文心不老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心和文心不老和不老相关文心不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文心雕龙》中的文变问题到政变问题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赵岐章句以为“王者,谓圣王也”,诗与圣王的命运休戚相关,“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班固两.

文心续铸费思量:从《小说稗类》到《文章自在》试析张大春创作理念 和演进
杨君宁(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 珠海 519082)关键词小说书写;非虚构;教化;抒情摘 要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旧作小说稗类,以分章专攻,各个击破的笔记体形式,条分缕析地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各种形式和内.

墨韵文心黄克书法作品展开展
12月28日,由南通市文联主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承办、南通市书协协办的“墨韵文心”——黄克书法作品展在南通文艺之家美术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黄克近十.

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当前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刘勰对人才、美文、世风的诸多思考 刘勰论情思与文辞、性情与体式、创作者的身与心、才思与习得、风格的多元化……方面,蕴藏着他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