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背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多元思维培养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背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8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多元思维培养,该文是关于背景本科论文怎么写与思维和核心素养背景和多元相关论文范本.

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思维论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多

元思维培养

◎程良焱

程艮焱,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教师.

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时期以来,受到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到某些时局思潮的制约,评人论事,或者为尊者讳,为尊者隐,或者定于一说,定于一家,甚至定于一人,以致造成学生眼界狭隘,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萎缩,这是我们大家都看得到和感觉得到的.

我们的教师、学校和社会都在感慨,现在的学生很会做题,但不太会思维;很会做事,但不太会创造.跟一些教育强国的学生比起来,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这里面的原因很多,而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比如说语文教育,教得比较“死”、比较“窄”——特别是在知识和思维方面,应该说有着很大发展空间.

中学语文课里讲孔子,主要讲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始祖.讲他的“仁者爱人”,而不讲他“礼”的等级森严和繁文缛节;讲他的警言慧语,而不讲“小人哉樊须也”;讲他周游列国,是为了传播思想、实现理想,一般不会讲他在卫国拜见南子,遭到子路的质疑;讲他的“君子之风”,而不讲他的“君子之缚”.

中学语文课里讲杜甫,主要讲他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登高》,让学生了解杜甫是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民诗人”.教材不录.教师也不讲杜甫复杂的或者偶尔显现的另一面.例如,杜甫45岁左右,也就是安史之乱的中期,唐肃宗回到长安后,杜甫做着左拾遗的官,他与王维、岑参、严武等人同朝上班,经常相互唱和,这时他曾经写有这样的诗句:“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看到暮春花飞,他还写道:“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杜甫研究权威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杜甫“为了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杜甫也说自己在长安曾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冯先生还说,杜甫有时也在诗中流露出“不太高明的世界观”.

讲现代人物也大体如此,恕不赘述.

人都是复杂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思想情感可能有所不同,同一时期面对不同生存环境也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止.”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关注“人”,了解人,理解人,学会认识人、鉴别人、关爱人.这其中,“全面”二字是不可或缺的.既然一个人是多面的,丰富多彩的,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总爱把人物说成扁平的、“单一”的呢?《三国演义》里的蒋干,除了愚蠢幼稚、盲目自信之外,勇于请命难道不是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其实,全面、多元了解人物,并不影响对人物的主体评价——鲁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鲁迅”,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杜甫是唐代的“诗圣”,不是都为我们大家所认可吗?

“人”是如此,“作品”亦是如此.

例如,对于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就有完全不同的评价.大陆论者一般持褒扬态度,台湾作家余光中意见则完全相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又如名人评李白《渡荆门送别》,关于“送别”的主体和对象,竟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李白25岁出蜀,仗剑漫游,顺江人楚,写了著名的《渡荆门送别》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俞陛云《诗境浅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刘树勋《唐宋律诗选释》说:题目有“送别”二字,有人以为是多余的.其实,这首诗明明写的是送别,不过是被送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一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他离舟上岸,不能再相送,就寄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所以“仍怜”,更加可爱了.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说:

沈德潜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汝询也疑“送别”等于字是衍文;又说指江水为李白送别,所以末句这样说.

何国治《唐诗鉴赏辞典》说: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以上解读有三种观点:(1)江水为李白送别,(也即李白辞别和怀念故乡)何、金是也;(2)江水为朋友送别(也即李白为朋友送别)俞、刘是也;(3)无送别意,“送别”二字多余,沈、唐是也,金亦认可.

众所周知,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更是历来说法纷纭.可是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说出一个令大家认可的《红楼梦》主题.有爱情说(一般论者),有自传说(胡适、俞平伯),有历史说(考证派、索引派),有阶级斗争说(),究竟孰是孰非,只怕再过一百年,也没有定论.

王蒙先生有一篇小说,题目叫做《羊拐》,讲“我”为女儿买羊拐的故事.关于小说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先生谈论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曾经言及《羊拐》:

《羊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说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有人说是“孩子的兴趣与时俱进”,有人说是“动机与效果不统一”…一人们找到小说的作者王蒙,问他写作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结果王蒙自己也说不清楚.

奇怪吗?不奇怪.“形象大于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大都不是“主题先行”,而是跟着生活走,跟着感觉走.

而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于教材(作品)的解读,往往定于一尊.“教学参考”提供的多数是一种结论,教师传达给学生的大都是一种答案,即使学生讨论出多种看法,教师也往往会告诉学生孰是孰非,或者孰主孰次.这样,复杂的对象“简单”了,多元的内涵“单一”了,学生的思维走向只能是求同,只能是“统一”和“唯一”.

高中教科书人教版必修《语文2》有一篇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文章《小狗包弟》,一般论者和教材编者都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巴老的“自我解剖”精神,体现了“人类的良心”,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秉持了这种观点.诚然,这种解读是不错的.但是,这是否是文章的唯一主旨,是否是文章的主要写作意图呢?如果真的如此,文章为何要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第1段)和庭院破败、夫人去世(第11段)这些内容呢?第9段,作者专门写到隔壁“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被红卫兵“抄四旧”的情景,还说:“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巴金生于1904年,经历了清末、军阀统治、民国政府、日寇入侵、解放战争、解放以后等多个历史时期,这“第一次看见”五个字,读起来平平常常,实际上很有表达张力.所以,如果说《小狗包弟》的主题没有对暴行的揭露和批判,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甚至怀疑,这才是巴金真正的用意所在.

大干世界,人和事物都是复杂的,多元的;我们应该获得的启示是:思想应该是百花齐放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

再回到语文教学上.“核心素养”提出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其中有“批判质疑”一项,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试想,没有多元思维,求异思维,何来批判思维?作品中的人物、主题都已“盖棺论定”,何从质疑辩证?

既然现实世界中一切人和事(包括作品)都是复杂多元的,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又有这样的提倡和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一亩三分地里,是不是应该有所作为呢?

点评,这是关于对写作思维和核心素养背景和多元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背景本科毕业论文背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发布,其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策略
【摘要】高中生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课堂的教学,如此便要求教师需及时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引导,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数学教学效果获得更.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的核心素养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学生教育的关注力度正在不断增加,其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更是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未.

小议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育永远都在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

论文大全